【见】
我们从小的教育其实是角色化教育,目的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在学校,好学生是角色,在家里,好孩子是角色,在公司,好员工是角色。我们一直在用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教育是反人性的,它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所有都是好的,那就没有必要教育了。
【感】
我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特别愤青地向这个世界呐喊过:我们这一代人只是在戴着面具活着,根本分不清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其实所谓的面具,也就是角色化。
角色,一方面让我们活得伪装,偏离了生命的实相。想到上上周,我刚跟朋友出去玩那自然流露出来的灿烂笑容,然后再想想白天上班的我的那副沉闷状。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我,其实都是,只是跟朋友在一起的我更天然,没有赋予任何的角色。
但另一方面,角色也是保护色。老板如果没有领导这个角色,吴亦凡如果没有明星这个角色,他们身上还有多少个人魅力能够让你追随?
【思】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环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角色化是一种社会需求,没有它,人类释放的本我可能会让这个世界变得粗鄙。角色化是一种道德归属,并不是人类所有的真实都承受得了完全的透明。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对自我真实的表达,坦白说,就让我有点反感。
如果说,你去角色化后的样子,丝毫不会影响别人,那就保留你的本真吧。但如果不是,那就请你还是委屈下自己,伪装下自己,毕竟世界和平才是你我共同的心愿。
当然,像梁宁说的,做产品是需要从用户的去角色化考虑的,毕竟产品是实用为先,而做出是否实用的判断,每个人都会从最本真的需求出发,这没有什么好隐藏的。
【行】
对角色保持敏感,观察去角色化的自己与角色化的自己,尽可能让彼此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