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角色化与集体人格
梁宁在提到“角色化”时说到:当你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实际一开始看到的是他(们)的角色。
就像我们在币乎里看到的每一位作者,其实我们是通过他们的文章来了解他们的。而实际上,这样的他们只是在币乎里被有意、无意塑造起来的角色。
不同作者在币乎形成的各种不同角色,就构成了一个(币乎)集体,由此则呈现出一种集体人格。
不同的集体,其集体人格肯定是不一样的。例如,币乎与简书。
那么,我们在币乎里跟其他人的互动,其实本质上是基于相应角色间的互动。
你去赞一个人,或怼一个人,也只是针对其相应的角色,而非这个人本身。
02 角色的“驯化”过程
关于我们在币乎的不同角色,如果直白点说,其实是我们被不断驯化(文雅一点的词则是:教育)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梁宁提过,一般有五个关键动作: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边界;
3)放入清晰标的;
4)给红利,产生路径依赖;
5)重复。
对应到币乎,我们不难理解这五个动作对应的具体内容:
1)确定目标:赚key,提升认知等。
2)建立恐惧边界:要遵守币乎公约,写盗版文会被踩、被怼等。
3)放入清晰标的:写有质量的文,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文。
4)给红利,产生路径依赖:写了好文,有高权重用户点赞;运营做的好,有源源不断的权重用户、粉丝给点赞;锁仓的key较多,抢赞获取收益等。
5)重复:日更写作,每天抢赞等。
教育是个反人性的过程。
那么,我们在币乎里的生存方式,也有一些反人性的味道。
例如,你不可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写的东西要匹配币乎的集体人格。就像,你在简书是大v,来了币乎则不一定。反之亦然。
币乎的热门榜,本质是在构造币乎的集体人格。
每一个角色的形成,与之配套的是这个集体对其产生的整体预期。为了让这个角色一直存在,或不被其他人替代,你只能去维持甚至超出整体的预期。所以,大v也不容易,虽然,很多人都说币乎没有多少真正的大v。
03 真实互动需要剔除对角色的预期
基于特定角色的互动其实本质并不是真实的互动,只能算是我们戴着不同的“壳”在互动。
所以,有时在币乎里的互动带有一点“游戏化”的心态可能好一些。该入戏的时候入戏,离开了戏台,还是要剔除掉对角色的预期。
戏台之外的互动,只要你卸下你的“壳”,也忘掉对方的“壳”,也许能收获真实的感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