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 又名 “白住房”
寄居蟹是一种外形又像螃蟹、又像虾,寄居在其他壳里的小螃蟹。
现在我们养了五只寄居蟹,分别给这五只寄居蟹起了名字。
比如有一只白壳的寄居蟹死了,壳就留在了缸里。过几天我们会发现,这个白壳又在缸里四处活动。原来是另一只寄居蟹钻进了这只壳了,顶着这个白壳继续生活。
这里,我们会发现养了它们这么久,我们却根本不认识这只寄居蟹,我们认识的只是它的壳而已。
就像是生活,我们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身边的人。但其实,我们只是认识并不是了解。我们认识的可能只是他的壳、或者是他的角色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
寄居蟹什么是角色?
我们以往接收到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的教育,角色化的教育是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你训练成为大家所需要的那个角色。
我们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
我们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
我们要成为好领导,好领导是个角色;
我们要成为好父母,好父母是个角色;
所以,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以上述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待人接物,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因为角色的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通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教育是反人性的
父母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呢?
举例:父母教育孩子,玩完玩具后,要将玩具整理好,过程大体是这样的。
父母会给孩子准备一个收纳玩具的盒子,然后告诉孩子,玩完玩具后要将玩具放在盒子里。
结果是什么,肯定是没有照做,这时父母就会呵斥孩子。
肯定会有一次,孩子偶尔做对了,玩完玩具也整理好,这里父母就会奖励孩子、表扬孩子。然后,就是不断的重复,直到你每次玩完玩具后都将玩具收好。
这就是我们经常被教育的过程。
我们会发现,教育的过程是:
1、确定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孩子。
2、建立规则:让孩子知道没有按预期做将会被呵斥,甚至处罚。
3、清晰标准:正确的动作就是游戏后将玩具放回盒子里。
4、给予奖励:做对了被奖励,听话的孩子有糖吃。
5、不断重复:重复正确的动作。
好,我们来看下,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
为了便于适应好孩子这个角色。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工作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就是便于适应不同的角色。要做好孩子、好父母、好领导、好同事,等等。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教育其实是反人性的。教育是按照人类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角色化思维
正因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角色化的,所以,我们会习惯地去要求他人按照角色去行动。
比如说,工作环境中,所有人该如何对接、如反馈、如何工作,都要按预期的标准做到。生活中,我们也会希望家人按预期的行动,或者说我们会按以往被教育时所形成的角色框架,来要求对方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角色化思维,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所以,就会出现矛盾冲突,引发工作压力、家庭纠纷,等等情况的发生。使我们不快乐、心情郁闷。
去角色化
很明显,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的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放弃对人的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的真实的人呢?
此刻,我想到的就是DISC——人际敏感度工具。
不管我们接触任何角色的人,都可以从DISC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对方所适应的互动方式。然后我们调试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应对,这样不仅愉悦了他人也愉悦了自己。特别是我们生命中珍贵的、重要的人,我们更应该透过外壳来认识真实的他们。
学会爱别人、学会被别人爱
以 “你懂他” 的角度,给予对方100%的爱。
以“ 你懂他” 的角度,接受对方100%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