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我来小院生活的日子了,心生诸多的感慨:喜欢独处,并享受独处的空间。
留着这套小院,缘于喜欢田园生活,每年停暖以后,来到这里,忙碌花花草草,享受劳动的果实,更主要的是最近几年神经衰弱有点严重,在楼房那密闭的空间里,尽管把晨读的时间让给了晨练,要么外出健步走,要么在跑步机上浑汗如雨,甚至晚上感觉脑袋懵胀的时候,还会在小区里活动一会,透透空气,让沉闷的脑袋也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效果并不理想。而住在小院里的时候,虽然条件简陋,但房间空旷,人烟稀少,空气新鲜,睡眠很好,根本不存在失眠的现象。
以前除了感觉在这里睡眠质量好以外,还没有感受到校园的其它优势,但是两次居家隔离的50天(2020年5月份15天,八月份前后35天),我才体会到小院的好处,小院里有菜,生活不是问题,而先生在家里楼门都不能出,及其羡慕我的自由状态。
去年秋天团场对小院进行整改后,因时间关系后续收尾诸如卫生来不及收拾,五一前只好提前处理。一个冬天没有住人的房子,除了潮湿,最大的问题是自来水管没有解冻,只好到邻居家跳水吃,村姑的感觉立马体现出来。
气候的原因,房子还有点冷,我学习的那个小房间有个小火炉,劈柴烧火,呼呼的火苗声伴随着键盘的敲击声,原始与文明的交替,别有一番韵味。
这些年来我早已学会并习惯了独处,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在城里除了购买生活用品必须逛街,即便出去散步我也刻意去环城路,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相望,天气好的时候,往北走,一直走到城外的农家乐,享受安静的环境,体验空旷的空间。
读书、写作的时候,刻意把自己关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不受任何干扰,与书中的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让灵魂得到片刻的清净。
在行走于世的过程中,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新的朋友短时间内还成不了灵魂共鸣的高度,多半时间自己享受着孤独。即便30年的老闺蜜南丫头,这些年我们奉行的是不过多联系,有好事第一个分享,但不开心的事情偶尔倾吐一下就好,保持适当的界限,我们的友谊小船才能行使到今天。
孩子的出生给年轻的父母增添许多乐趣,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有同类的朋友共鸣,与父母渐行渐远,尤其是有了爱人,有了宝宝,重心更偏重于他们的小家庭,与父母多半只是礼貌性的问候。朝夕相处的也只有老夫老妻,互相陪伴着往前走。
常言说: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夫老妻也不知道谁先离开,注定要有一个留下来享受孤独。那个时候去子女身边,会打扰孩子们的生活,去养老院是最后最无奈的选择,大部分时间还是独自生活。
在此,我想说的是:
学会独处并不是不和任何人打交道,而是打交道有个度,前提是不过度打扰别人的生活——如果天天向别人倾吐负能量的东西,别说子女,朋友亲人也会逐渐疏远的。
在享受孤独的时候,重拾爱好,或者培养新的爱好,让自己忙起来,充实起来。
保持三、五好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老朋友,也可以是兴趣相同的网络朋友,互相交流、切磋,把兴趣爱好做到极致。
在群处的时候,守住嘴,不信口开河;在独处的时候,守住心,不胡思乱想,给自己一个相对清净的空间。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