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父母,在育儿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肯定会有的,节省时间精力的有效的方法,是去学,向专业老师求教,有幸遇到周博士的专栏,让我可以一起跟着老师深入思考,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师的《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课程,打动我的是发刊词里的讲孩子想喝酸奶不被家长满足后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背后的原因。
孩子想喝酸奶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妈妈工作忙没有时间欣赏他的小手工,送孩子去幼儿园父母的匆匆离开,让他失落,他在幼儿园的努力和要求被老师忽视,如此种种。最终一系列的事情推动孩子在放学后想喝一杯酸奶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而爆发出来,大哭、满地打滚,让家长痛苦应当对。
早上妈妈的匆匆离开让他觉得失落,自己再学校的努力做的小作品是自己在学校的努力没有被老师肯定,也可能是自己的小小愿望因为妈妈工作上的烦恼而被忽视,如此种种。最终,一系列的事件推动了孩子在放学后想喝一杯酸奶的要求没有被满足而爆发出来,大哭、满地打滚,让家长无法应对。
周育如老师在谈到这个场景时,从家长角度,她说是不是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情绪敏锐一点,可以说:
怎么了,告诉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如果能正确的表达情绪,如果他说:
妈妈,我今天好难过,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
表达方式改变了,可能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说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气,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方面去提升自己理解孩子情绪的能力。
一方面教会孩子情绪表达的能力。
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真正地去帮助他。这就是周育如老师说的:
亲子情绪教养。
但是,要去谈亲子情绪教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因为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聪不聪明,会不会什么技能,很少会去关注孩子的感情、情绪。
经常,我们搞不定孩子,是因为孩子在我们面前生气、发脾气,父母最直接的反应是我们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突然爆发生气,跟着孩子的情绪在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周育如老师用科学研究给我们做了解释:
首先是因为情绪的生理机制。
人类情绪主要并不在高层次的大脑皮层区运作,而是在边缘系统这些比较低层次、比较原始的脑区运作。在这些区域运作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遇到事情会以一种近似于本能或反射方式在做回应。简单说,这种反应就是没经过大脑的反应。
其次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事实上缺少应有的情绪教育。
回想也是,我们自己的童年,父母并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即使有大多也会比较含蓄。那我们是跟谁学呢?肯定是自己父母,既然这样的言传身教,我们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我们还需要认真补上这一课。
比如孩子自己想倒水喝,妈妈在旁边就会说:别自己倒,离远些,那是热水,会烫伤你的。孩子倒水烫到了,妈妈会说:跟你说过是热水会烫到的,就是不听,烫到了吧,自己做的自己承受吧。我们不会首先问孩子他的感受:是不是烫到了,疼吗?再和孩子说以后要小心,如果自己做不了,可以请妈妈帮忙,你自己这样做妈妈会很担心的。
周育如老师的课,目的是帮助我们从这样的情景中走出来,能让家长正确的理解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处理好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