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学生阶段是在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

学生阶段是在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

作者: 秋窗以北春野以南 | 来源:发表于2023-07-17 18:06 被阅读0次
在学生阶段,感觉是在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这个准备阶段不是越短越好吗?                                ——李银河,《在/世界的枝头/短暂停留》

前几天,我读到这么一句话,心中颇为所动。

“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有你苦吃的。”学生时期我的父母对我如此耳提面命。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书堆里度过的。我明白,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铁定完蛋。

我已记不真切有多少个挑灯苦读的夜晚,那出成绩后的忧容至今历历在目。

我每日起早贪黑,粗茶淡饭,时而愁眉不展,这让我骨瘦如柴。

倘若问我,学生时期充实否?我没有答案。唯一确切的是,我在为未来做准备。我坚信将来都会好的。

可这个准备阶段似乎长了一些?

时间一晃已过去多年。我早已不是学生,可却见证了当今一代年轻人步我们的后尘。他们的奋力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代年轻人,除了要学习,还要参加各种由父母为他们报的培训课。他们似乎比我们更累。

十几岁的孩子,人生经历原本只是一张白纸,任由父母在上面涂抹添饰。对于父母的教诲,他们自然深信不疑。

陡然又想起这么一段历史往事:

1922年,科学家爱因斯坦受邀来上海游览。在这期间,他对国人作了这样一个描述:国人是个肮脏,迟钝又勤勉的种族。国人也是一个怪异的类畜民族,更像是机器人而非人类。他们似乎即使沦为做牛做马也无法让你感受到他们对受苦是有意识的。就连孩子都是毫无生气,迟钝呆板。

一百年后,国内的发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只论人的面目的话,很难否认爱因斯坦的描述尚存真实性,至少,从我遇到的年轻人而言便可见一斑。

阿瑟·史密斯是一位在中国待了54年的神学家,他在所著之书《中国人的性格》中说道:虽然本书描写的是中国人100年前的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但你会发现有相当多的特点都传承下来了。

读完此书,确能让人大有同声相应之感。

国人的物质水平空前提高,就精神状态的变化而言,却如蜗行牛步。

学生通通都在为将来能谋一份好职位而发奋。这一奋斗足足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之久。

而我却对“好职位”一词心生畏惧。到底什么才算得上好职位?公务员和教师?医生和律师?那么,服务员和清洁工,工人和农民理应低人一等?对此我不敢苟同。

我想这与儒家文化是有关的。

儒家文化实则是在农耕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强调群体间的协作,以此来构建一种社会秩序。基于群体间合作的需求,人际伦理便诞生了,如“下级服从上级、幼辈服从长辈”便是其一。

儒家思想又强调人的修为,诸如“治国”、“平天下”等等。古代人通过科举当官,成就功与名;现代人同样想当人中之凤,于是人们自然而然被分为三六九等。

儒家文化当然是优秀的文化,这点毋庸置疑。可时代在变化,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应该带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其中的种种元素。

“看看,你如果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和他一样。”一位母亲指着前面收碗盘的服务员,对自己的孩子说道,语言如此刻薄。

在这个熟悉的场景里,显然,服务员被认作社会的最底层人士,遭人轻视和唾弃。

可惜,学生们奋斗,再奋斗,奋斗久了,他们自己已经不知道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他们如同一颗不会控制方向的热气球,只知道不停地给自己加热,然后漫无目的地在天空攀升遨游。飘着飘着,他们陷入深深的怅惘。

曾经我问一个年轻人:你以后想要怎样的生活?他陷入了中等片刻的沉默,然后说:“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想,人应该更多地与自己沟通,找寻自己的另一半——那藏于内心深处的自我,知道自己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就如蒋勋在《孤独六讲》的序言里说道: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社会的农工阶层或许在财富方面低人一等,但那也是世俗意义上的标准。倘若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他们同样是成功的。相比于随风飘荡的热气球,他们更像是定向远航的轮船。

曾经我有个学生,父母将他送到我这儿来补习功课。可上课时,我发现他总是心不在焉,对于书本知识也是不求甚解。

后来,我与他交谈。我得知在他小时候,他的家庭还比较贫困,父母几乎不管他。能给他上学已实属不易。可他终日不学无术,成绩班中倒数,他的父母倒也并不在意。

后来,他家经济好了点,父母就想办法送他去课外补补。可他仍旧故态复萌。

他说:“虽然我学习不好,但至少过得比别人快乐。别人的童年枯坐在课桌前,我的童年狂奔于田野间。诚然,对于我今后的职场竞争力,我心中有数,但我无所谓。我考虑过了,哪怕做个服务员也行,能养活自己就好。我并没有过高的物质希求,因为我觉得,当人离开世界的时候,那些东西怎么也带不走。”

我后来问他,那假如以后你的同学混得风生水起,而你沦为社会末流,你会为自己今天的想法懊悔吗?你会责怪你的父母吗?他说不会,深邃的眸子里藏着异常的坚毅。

相比其他学生,他至少看起来是相当自信的。眼前这席话让我为之一惊,我始终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初中生的嘴里说出来的。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道:你自认为你有了房子,而实际上是房子拥有了你。许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满贯财富,却恰恰成了你人生的绊脚石,是你追求精神丰盈道路上的累赘。

学生为了谋生,发奋图强,这固然是好事,可是能否从中腾出一部分时间,用来审视自己,思考生命,探究生活的意义呢?哪怕一点点也好。

将来,学生们要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可他们不应该就此本末倒置,牺牲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实践。

你愿意做在虚无中漂泊不定的热气球,还是在汪洋里矢志不渝的海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生阶段是在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生活本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wmg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