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康乃馨和节日的祝福又要在网上、在朋友圈被广而晒之了。
少时不太喜欢过节,认知浅薄,以为但凡跟“繁文缛节”沾边的都不值得倡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越来越懂得节日的“仪式感”之于社会文化、文明风气的重要意义。
母亲节、父亲节这种外来的“洋节”,脱离了天候节气和政治建治,带着喜悦和亲热,掺杂着欲说还休的对父母之爱的表白,被平常百姓、市井人家广泛接受,实在是件幸事。康乃馨和卡片又要在朋友圈里广泛亮相了。
那天随父亲刚走到二姑家熟悉的巷口,就听到表哥表姐的凄厉哭声,大表哥最先看到我爸,一声:舅啊,我没有妈妈了!……
一直都不喜欢“扎心”这个网络词语,那一刻,立刻有扎心之感,泪如雨下。表哥表姐们再也没有了妈妈,我爸没有了姐姐,我没有了二姑。
人到中年,你会发现:人生最无可奈何的,其实不是青春的渐行渐远,不是稍不自律就陷入油腻的体态,也不是精神的慵懒和可能的懈怠,而是一年到头总会遇到几场人生的告别——那是一条每个人都要走的不归路。
长辈的亲人每离开一个,就像是在你的四周少了一道盾牌,你似乎能感觉到命运之神的箭在弦上……而父母,是我们在这世间最后的铠甲!
上月底回邹城参加部队大院子弟聚会。那是时隔三、四十年之后的聚会,儿时的小伙伴都已人到中年。
有位来自河南的姐姐,亲热地握着去参加活动的曾经的邻居叔叔阿姨的手,说:“可惜我爸妈都不在了……”我看到了她眼里泛起的泪花,忍不住跟着眼眶一热。
老舍先生曾说过,“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母亲,是我们“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是最后的依靠和包容,是幸福的根源。
母亲节到了,最让人扎心话是:我没有妈妈了……
2
有段时间我做美食的热情高涨,几乎每天都在朋友圈晒早餐。以至于很多人见了我都会提到这个“茬儿”,我反而不好意思起来。
有个久不见面的同学因参加一场活动碰到,也提到晒早餐的话题,说得向我请教一下,“你怎么那么会做饭啊?我儿子九岁了,我真的一次都没给他做过早餐,都是他爸爸做,要不就带着出去吃,吃完去上学。”
看她很认真的样子,我就多说了几句。问她:“你自己不吃早餐吗?”她说很少吃。
我说“吃早餐是一种习惯吧。我们家从小到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吃早餐的……大概是受我妈影响,我们小时候,都是她做好了饭叫我们起床……我们姐妹仨有了自己的家庭,自然就成了做饭的那个人。你小时候,你妈妈不给你们做早饭吗?”
“没有记忆了。我从12岁起就再没吃过我妈妈做的饭了……”她说的很平静,看不出任何的情感的波澜。
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带有“原生家庭”的渊源,却无意听到一个我以为的别人的隐痛,不禁为自己扯远的话题而感到了万分地冒犯和抱歉。
回想一下,我们很多的生活技能、过日子的本领,都来自母亲的言传和身教。所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讲的并不仅仅是母爱这一天性,而是爱孩子的方式的传承。
3
有一首名字叫作《你还在我身旁》的小诗,曾获香港中文大学“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景莫过于——时光正好,父母未老。我们能够报答养育之恩时,他们还在我们身旁。
母亲节到了,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父亲节也要到了。我们无法逆转时光,让父母穿越时间隧道重新拥有青春的容颜,却可以趁父母健康,去实现一个个愿望,让自己更有担当,让自己成长、变得更好的速度超过他们老去的速度……
让为人子女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可以少一点,再少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