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单位的陈孟兵副主任给全体教职工做了一个关于《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有理论也有方法论,做个简单的记录。
一
教师为啥要重视读书,读书为了发展专业,专业发展了,人的成就感就来了,成就感来了幸福感也就相应的有了。
二
专业教师与新教师的真正差别是:经验。所有专业发展均会转为经验,经验并非是知识的累积。经验的本质是:判断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同一件事情,A教你三思而行,B则说要当机立断。你到底听谁的?正确的内心路径是,面对这件事情,什么时候该三思而行,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
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后会让经验重塑。
可以用简图表示:问题—尝试解决—失败—借助外力自我调整—问题解决—形成经验。
三
在发展起步阶段,遇到的问题会多,所以发展的也特别快(这也是为啥新教师在前面几年发展快的原因)。
在这里把问题的几个注意点理一下:
1制造真实问题 {最好在最近发展区(你当下有困惑,你跳一下能够得着的)内,尽可能接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
2努力是标配,但光有努力是不行的。
3发展的核心是,在外力帮助下,原有经验的更新。
4形成问题很难,有时问题形成,发展也开始了。
5改变在内部进行。但改变的能量和因缘来自外部,就是说环境决定赛道。(比如高手云集的某种集训)。
6改变角色,
(1)可以把自己当成培训师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2)也可以直面挑战,向重量级高手请教(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可以读高手们的心得或文章)。
四
读高手们的文章,就是把阅读变成了:问题解决式的阅读。
当下日常教学中最脱离本质的方法是:背和读
而教育专家他们提供经典给我们,是希望我们学会判断力。(论语那么多内容,除了一篇“樊迟问稼”,其他的都是价值判断)
所以:书是能量,是资源。
问题—找各种资源(网络,书本,专家课程等)—面对很多资源,去选择整合—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更新经验。
错误的做法是:闷头去想,独自面对。
问题解决式阅读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老师如果都能去做问题解决式阅读,日常的专业发展估计不会差),但高度有限,无法突破真正的天花板。比如有的老师,最差的班级给她,都能让学生在自己所教这门学科成绩往前冲,甚至是翻地复地的变化。但她就是无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喜欢,更无从谈认同。
五
那如何跳出问题解决式阅读?最好的路径就是:啃读经典(从无为至有为),学习经典中的方法论,直至顿悟,突破天花板。
如何啃读经典?
1确定书目(在最近发展区内)
2各种途径读。
(1)参加成长坊,让高手带你读
A董文兴(市教育局书记)啃读心得:
a 啃老,读源头;
b 结合现实思考;
c 先粗后细;
d 带着批判性思维反复啃。
B魏智渊(专啃苏霍姆林斯基):
a 边读(找疑惑点,一读二读三读) 边做批注;
b 输出(读书笔记不写成读后感,记摘要点然后延展、生发,再讲给别人听)倒逼自己输入;
c 读高手的解读
d 读作者的其他书和作品,也包括相关研究、论文。
(2)读二手的讲解稿
(3)各种读后带着思考,慢慢实践消化直至变成自己的经验。
六
工作坊怎么做?
1 大家都认真读,可以先预习或现场读。
2 共读后又有了提升,这种效果更凸现。
A 内有高手,能解读
B 大家轮流讲
a 每个人自由提问
b 提早概括总问题
c 分文章到人
d 不同人请不同高手来解读
C 根据书的内容做现场调整
D 要形成啃读文化。互联网时代,这点尤为重要。
七
身为教师教育中心的教职工,面对学校的实际工作职能,推介以下几本书:
关于课程与教学论
《人是如何学习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关于职业认同
《教学勇气》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