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求职在路上人物成长励志
风动心不动:到崔永元面馆吃面的敬一丹,退休后在做什么?

风动心不动:到崔永元面馆吃面的敬一丹,退休后在做什么?

作者: 九鸦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5:53 被阅读34次

    崔永元真面馆开张之后,生意火爆,近日“央视一姐”,“国脸”敬一丹也来捧场。

    面馆主人,她的老同学、老同事、多年好友“小气崔”随后调侃:

    敬一丹为中国人家喻户晓,是因为她主持的《焦点访谈》,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眼睛”,一个高端的文明推进地。

    《焦点访谈》之外,敬一丹还主持了《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感动中国》等,这样一些影响力巨大的大型节目。

    她曾接连三次获得全国十佳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后又当选为中国视协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主任,“一姐”之名当真名不虚传。

    敬一丹最大的成功,更在她深获观众喜爱、尊敬,她与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等这些同时代的主持人,都体现出了中国电视人高端的学养、修养、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他们代表的是中国良心。

    1  

    敬一丹谈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

    敬一丹今年已经63岁了,她当年从中国传媒大学一毕业,就进了央视。

    主持生涯30年,仅《焦点访谈》就20年,她这段人生经历,既是她个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观众的宝贵财富。

    这是真正的见证历史。

    2015年,敬一丹60岁,她之所以选择在4月27日退休,那是因为这是她的生日。

    但是4月30日那天,她还是站好最后一班岗,主持了她最后一期的《焦点访谈》,她实际的退休时间,其实是2015年5月1日,劳动节。

    她还在4月29日那天晚上10点,第一次不再以《焦点访谈》主持人的身份,亮相北京电视台的《杨澜访谈录—人生相对论》。

    敬一丹在节目中谈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很多事,也曾提到了她那三个著名同事,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

    敬一丹对白岩松从来不吝赞美,她说,她最喜欢跟白岩松聊天,和他聊天火星四溢。

    而对于水均益,她则表示跟他一起会很自卑。因为水均益外语很溜,视野开阔,远比她自信。

    提起水均益,有一件敬一丹不大可能提到的事非常有趣。

    水均益的普通话经常会露出马脚,但是他自己绝对不会不好意思。

    他说,我从小在兰州长大,底子太差,中学时才开始学说普通话,要把后鼻音改为前鼻音很难,说成这样就不错了。

    他可不管同样来自兰州的朱军、李修平、张莉都能够克服这种缺陷,把普通话说得比谁都标准。

    “我也希望有更多普通话说得好、主持也好的新人,要是那样我赶紧往后退一退。”

    水均益就是这么自信,这么“护短”。

    而关于崔永元,敬一丹说得更多是他们一起出去采访的趣事。

    小崔在我们眼中就已经挺“事儿事儿的”,可敬一丹说,跟小崔相比,我发现自己很有点“事儿事儿的”。

    早期的《焦点访谈》和《实话实话》,是在央视同一个楼道办公,敬一丹后来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还曾说过这样的话。

    那时候这两个栏目都会收到大量观众来信,敬一丹收到的大多内容沉重,让她痛或者怒,而她到崔永元那里一看,人家却全是快乐、有趣的话题。

    所以敬一丹就说了:“大家都把有趣的话题告诉小崔,把头疼的话题告诉我,我不是更该忧郁吗?” (《南方周末》访谈)

    是啊,敬一丹的责任感、事业心、良心,一点不比小崔差。

    她每天接触的还大多是重大的、沉重的话题,自己常常会拍案而起。

    她也跟白岩松一样,经常会被人问,你在电视里一出现就皱眉,会笑吗?

    她甚至在家里,每次严肃起来的时候,她老公都会抱怨,你别给我来“焦点访谈”。

    她为什么就不忧郁呢?

    2  

    敬一丹谈职业经验

    白岩松当年在回应不会笑时,曾经也很“护短”。

    “这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语言的节奏和讲话时的激情。我也曾努力多笑笑,但是我一笑就不会说话了,一笑我所有的身体语言都失去了……不是说我想坚持什么,而是我就是这样。”

    观众们可真难伺候。

    而敬一丹的回应则是这样:

    “你们在屏幕上看到我的沉重,那只是你能看到的,我在面对镜头之外的沉重,你知道吗?你知道我刚刚看了什么样的观众来信吗?你知道我看了一上午观众来信的感受吗?” (《南方周末》访谈)

    央视的观众来信,节目组的人都可以打开,但是敬一丹的同事说,看信最多的总是敬一丹。

    这看上去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它却载满了深切的关怀和责任感。每天那么多内容沉重的信,这简直是在自找不自在。

    她在这里还没有提到她的另一个感受呢:面对大量来信,最初体会到的是信任感,,后来则是深重的无力感。

    她最终惟能自豪的是:“即使无力,你也有感,那就说明我还配在这个位置上。”

    很多人在为鸡汤感动的时候,却不知道这一个数十年的“有感”和一直在竭力追求的“配”字,有何等感人的力量。

    她作为一个公共话题主持人,实际要做的是公共性和个人化的结合,这就是每一句话都是大我、小我的结合,你既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节目,也不能失去独特个性。

    敬一丹谈到《焦点访谈》时,曾经说过三个受:享受、承受、忍受。

    2001年,她做《直播中国》人文地理节目时,到处跑,感受到的是这种文化类节目挺养人,而《焦点访谈》,则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了。

    她说,她那时候很享受节目所赢得的信任和良好口碑,但是成年累月地接受托付,担负责任,这是需要承受力的。

    “做新闻舆论监督节目,有时候会调动你全部的承受能力。”

    “人没有承受力,会变得极端,甚至很偏激,目光都变成灰色了。”

    “你要想克服,也需要一种力量支撑。最后留下来的都有韧性,不光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很容易,韧性不容易。”(《南方周末》访谈)

    而这韧性,自然就是长期修炼的结果,它代表的也是一种灵活性。

    节目被毙掉,你得忍受,痛,你得忍受,无力感,你得忍受……

    人得学会妥协,学会顺应,学会适应。

    敬一丹经常说自己有不能“短兵相接”的弱点,有点“温”,不够“锐”,不够酷,缺少光芒,很中年,很难像白岩松那样始终有年轻人的特点,但她却并不怀疑自己。

    她觉得顺应、适应、韧性,其实是职业生涯的关键词。

    她因此就很认可母亲劝她的话,世界这么大,哪能没有一点坏事呢?

    就能说出这样的话:“看看我收到的信,再看看小崔收到的信,再把平常的日子加进来,把《感动中国》加进来,这才是接近真实生活的。”(《南方周末》访谈)

    世界不是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坏,《焦点访谈》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焦点访谈》,我们还有《感动中国》,还有油盐酱醋茶。

    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是得道之人,能享受,能承受,能忍受,能看到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能平衡,有韧性的敬一丹,因此不忧郁。

    敬一丹不喜欢任何遗忘

    大多数人都会面临退休问题,会有失落感,但这对掌握“顺应”法宝的敬一丹来说,似乎不成问题。

    节目组的元老老康早就提醒她做退休计划了,早就办起“东西联大”,满怀激情,在奔跑着义务教学的白岩松,也早在劝敬一丹做教学的打算。

    但敬一丹觉得自己不是善于计划的人,她干脆就顺应。

    到时候哪个学校要我去开课,自己也能承受,那就好吧。

    敬一丹退休后果然先后被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大人文与艺术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但她其实并没有真正结束主持人生涯,只是在《焦点访谈》退休而已。

    她起先依旧还在主持《感动中国》,后来就做了央视的另一套节目,《谢谢了,我的家》。

    她也在不断地写书、出书,参加活动,与读者交流,这用她妈的话说,是一点不像退休。

    职业痕迹深深地烙在她身上,她家里那四台收音机,每台都安放在她常待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中国之声》之类的节目。

    她手机里的新闻客户端,基本都是主流媒体,每天19点38分,她都会准时打开当天的《焦点访谈》,连表都不用看。

    她依旧不想在重大社会话题面前缺位、失声,她说:“一个社会没有‘眼睛’是不行的……人们意识到有眼睛盯着你的时候,就会变得很规矩,一些放任的东西会收敛,就是建立秩序。”(《南方周末》访谈)

    敬一丹的书被称为“回望三部曲”,它们由职业生涯、工农兵学员经历、家族历史三部分组成,家族历史,是她家家书的集合。

    她整理后,添加上背景,又在每一篇专为一个后辈,写了一封信,让你不得不看。

    她说她不希望下一代不知道来路,不知道路上会有些什么坑坑洼洼。

    相比之下,敬一丹现在陪父母的时间优裕多了,她每天都尽可能地会去陪父母。

    然而子欲养亲不待,敬一丹92岁的父亲,却在有一天忽然问她,你是谁?

    这是让敬一丹落泪的事情,她尽管耐心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告诉父亲,我的名字不是你起的吗?一片丹心啊!但她心里却明白,失忆的父亲很可能再不知道女儿是谁了。

    人的记忆是会减退的,自然遗忘、病理遗忘、选择遗忘,这些情况都会发生,但是敬一丹说,任何遗忘我都不喜欢,哪怕是痛;人不可怕痛,不可忘痛,忘记是可怕的。

    她不想遗忘,不想失去,不想回避,不想让人不知来路,不想让人重复老路,所以她记录。

    用文字,用书,美好的,不美好的,一切珍贵的东西。

    人类靠记忆活着,靠记忆继续。

    风动心不动

    自媒体时代,对一切都形成冲击,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力尤其强大,这一点敬一丹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早就深刻体会到了。

    言路越来越广,人人都可以自己发声,央视东门那个收信窗口的关闭,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面对这一切,敬一丹自然也曾有失落不安,但她更多的是兴奋。

    她曾经说:“当后来互联网已经成为覆盖一切的态势的时候,我就痛悔,我当时怎么没接近他们,如果早一天接近,就会早一天看到未来。”

    敬一丹实际上在“很多年轻人用树林般的举手告诉我他们已经扑向新媒体的时候”,就已经清醒意识到传统媒体面临的严重挑战了。

    她作为一个敏感、充满活力的媒体人,并不忧心忡忡,她说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她不排斥任何表达方式。

    她后来唯一遗憾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传播浪费了我们很多精力,我们用很多时间去看那些真假难辨的东西,很多专业记者被迫去解释那些不实的流言,这付出了很大的社会成本。”

    今天的自媒体人对待声音的态度跟他们这一代媒体人是大大不同的,敬一丹这话一针见血。

    2015年,敬一丹和白岩松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照例参加了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召开的记者节论坛活动,他们这一次的论题是“风动心不动”。

    “风动心不动”,这按照敬一丹的解释是:“一听就是‘白氏’语言,白岩松的语言。‘风动’,媒体急剧变化,然后我们内心不动。” (《南方周末》访谈)

    “风动心不动”,动的是形式,不动的是上一代老媒体人的爱国心、责任心、良心、爱心,和认真、严谨,他们永远是中国媒体的标杆。

    “风动心不动”,退休后的敬一丹依然活跃在媒体阵地上,她在角色转换中,代表的是喧嚣时代的一种沉淀。

    一片丹心敬一丹。

    END

    文 | 九鸦

    图 | 视觉中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动心不动:到崔永元面馆吃面的敬一丹,退休后在做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ku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