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二·六三】
桐城张药斋宗伯,三任江南学政,奖擢名流,诗尤清婉。《题三妹澄碧楼》云:“小轩近对碧波澄,隔着疏杨唤欲应。最好淡云微月夜,半帘相望读书灯。”《寄女》云:“香羹洗手调晨膳,书案分灯补旧襦。”《喜若需归里》云:“一匹绢堪怜宦况,五车书足艳归装。”余以翰林改官,公向其兄文和公作元相语曰:“韩愈可惜!”
张药斋,即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安徽桐城人。张英第三子,张廷玉之弟。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5)》。
宗伯,音zōng bó,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周礼》谓为春官,设大宗伯,卿一人,以小宗伯为副,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吏等官。辅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掌对天神祖先的祭礼,并掌宗庙中和宗族内各种礼仪。西周时称为大宗,《书·顾命》以大保、大史、大宗并列,大宗或称上宗,为相礼之官。《礼记·典礼》以大宗为天官六大之一。春秋时鲁国设有宗伯。《左传·文公二年》:“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杜预注:“宗伯,掌宗庙昭穆之礼”。晋、宋、郑等国设有宗或宗人。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礼部侍郎称少宗伯。明·王鉴《仿巨然真迹图》:“董宗伯(董其昌)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袁可立子)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按:张廷璐官至礼部侍郎,故以此称呼。
学政,音xué zhèng,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设提学御史、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易此名。每省 1 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者中简派。掌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按期巡历所属各府、厅、州,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凡有兴革,会总督、巡抚行之。位在巡抚与布政使、按察使之间,三年一任,任内各带原品衔。其办事衙门称“提督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废。
若需,即张若需(1709—1753),字树彤,号中畯。安徽桐城人。张廷璐次子。廪贡生。乾隆元年(1736),中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其伯父张廷玉为总裁,按例回避,但乾隆帝另出题考选,列会试第五十八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名,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年(1739),御试汉书一等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其后充任礼书纂修官、顺天乡试同考官、武英殿纂修官、续文献通考官、会试同考官等,担任翰林院小教习。乾隆十六年(1751),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十七年(1752),升作左春坊左赞善。十八年(1753),升任翰林院侍讲。当年去世。张若需学问深厚,尤擅长周礼,长于歌诗,有《见吾轩诗集》等,刘大櫆为其诗集作序,称其诗有“雄直之气”,可以与古人相抗衡。
一匹绢,音yī pǐ juàn。典故,三国·曹魏至晋时,胡质、胡威为官清廉的故事。《晋书·胡威传》载:胡威少年时,从京都去荆州看望时任荆州刺史的父亲胡质,因为家贫,一人骑驴独行。到荆州看望父亲后返回时,胡质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说:“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此绢的?”胡质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以作为你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告辞返京。《晋书·胡威传》: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囊,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宦况,音huàn kuàng,意思为做官的境况、情味。宋·李新《夜坐有感并简与讷教授》诗:“三年宦况秋萧瑟,一枕时情梦战争。”元·方夔《杂兴》诗之一:“一点眉黄无宦况,五分头白总诗愁。”
五车书,音wǔ chē shū。典故名,典出《庄子·天下》。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遂用“五车书、书五车、五车、五车读、惠子书、惠车、学富五车”等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庄子集释》卷十下〈杂篇·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唐·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之二:“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金·元好问《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五车载书不堪煮,两都觅官自取忙。”
文和,即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张廷璐之兄。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55)》。
元相,音yuán xiàng,意思是丞相。《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元相之重,储傅之尊。”胡三省注:“元相,丞相也。”清· 钱谦益《续得本朝二事·棋盘街》诗:“天街白月浄如扫,元相入朝银烛早。”但在本条诗话中,结合上下文,可以确知,元相乃是指元稹。
韩愈可惜。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韩愈传》:“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袁枚由翰林院庶吉士外调江苏担任县令,张廷璐认为以袁枚的才学去做基层官员,是人才浪费,于是向他的哥哥张廷玉说了:“韩愈可惜”。袁枚将此记录下来,既是对张廷璐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也是对自己才学的一种自诩。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