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每到就餐时侯,学校总会看见令人感动的画面:他们把饭盒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试图维持饭菜的温度,就像抱着婴儿,呵护着生命。孩子出来了,他们忙不迭地,送上饭菜,无比慈爱地看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吃下,还不由自主地抚摸孩子的头,帮孩子整理凌乱的鬓发,孩子吃完了,他们又无比满足地返回,其实此时他们很多人都是饥肠辘辘。然后回到家里自己胡乱扒两口饭,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令人感动的画面吗?
对此学校管理者头痛不已,又无可奈何。
家长送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搞一刀切式的一概取缔。
首先是“病号饭”。顾名思义就是孩子身体有伤病,而学校的“大锅饭”无法满足孩子营养以及医疗需求,为了孩子尽快恢复健康,学校默许家长在方便时候给孩子提供。而今学生大多数活动量不足,睡眠不足,却发育迅速,身体钙质流失严重,时常会发现有学生骨裂,到了打饭时间无法战队。
其次,是“民族饭”。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饮食方面有特殊要求,而学校有不具备给学生开设民族小灶,只好由家长代劳。比如回民,饮食禁忌很多,学校条件有限。
第三,是贫寒餐。由于家庭困难无法提供集体灶所需费用,又不便于走读解决。此类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而且拨款解决。但是仍然有一些偏远贫穷地区存在。
第四,“温情饭”。家长试图利用就餐机会和孩子多交流,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甚至及时予以帮助,看似随意之举,实则煞费苦心。留住亲情培养感情。
第五。“预热偏爱饭”,一些被儿女请进城里看护孙子外孙子的老人,人生地不熟,唯一事业就是为隔辈服务,心疼孩子,想要发挥夕阳余热。他们不逼严寒酷暑,怀抱饭盒,静候校园墙外,其情堪羡。
当然,还有一些父母送孩子去异地上学,为了孩子能够专心读书,父母一方跟随来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为了节省孩子往返就餐的时间,父母送饭到校园。
高考中考残酷的竞争是导致这种送餐现象的社会根源,舐犊情深是产生送餐现象的心理基础。也许这里面有盲目效仿的成分,但这不是主流,家长送餐的主流是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支持,他们在默默地无怨无悔的乐此不疲地付出。
家长送餐不仅仅反映出了父母舐犊情深的现象,背后也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教育的普遍重视,它是我们民族腾飞的希望所在,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这个时代较为严重的社会焦虑,在迈向世界现代文明的征途中,家长的努力不容忽视,我们教育上的进步洒满了家长们的爱心。他就像是当年老百姓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一样。
但是,家长送饭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此风不可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