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新学期开始,比上一个秋季少了一门课,可也没觉得轻松太多,因为这一轮写作课的学生们全是业余写手,和上学期得学生构成完全不同,需要从头备课。这一拨学生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写什么”,因为他们有创作热情,有冲动,也有相当程度的素材积累。他们想要解决的关键症结在于:“怎样才能写得更好?”
自由创作最基本的目的,和说话一样,就是表达。可汉语里的“语文”这个词早就已经孜孜不倦地提醒过了,“语”不是“文”,“语”不等于“文”,由“语”到“文”有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叫做“写作”。
在写作时,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的心却是自由的、释放的,你的手和手臂在不停地动,你心手相连,你的整个人都在做一件事——抒发自己。至于别人是否能读到、读了是否叫好,这完全和创作无关。但爱好写作,坚持创作,毕竟和写日记不一样。我们为了自己得到自由而写,写出来希望能和更多的人分享,不管是不是寻求发表,总要写得更好,否则继续写下去就没了意义。
怎么样能写得更好呢?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但前提是你手上的是一根“铁杵”。当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激发出我们的创作灵感,使我们下笔如有千言,滔滔不绝。那是一件幸福而畅快的事。可是表达完了之后,这些文字到底算不算一根“铁杵”了呢?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标准,其实首先看的还不是读者——你写下来得东西还没抵达读者呢——而是你自己。你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如果一篇文章完成之后,你觉得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了,而且说到位了,那这根“铁杵”就成立了。
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笔下的文字不够用。自己的这个孩子就是不如别人家的那个能干漂亮,语言干巴巴,没有灵性。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最可悲的是长时间呆坐在电脑前,满肚子的货,就是难产,什么也写不出来,——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所以我们需要框架。一个相对稳定的,思维的逻辑框架,让我们能够用文字把日常积累的素材,把想要说的“话语”,比较顺利地转换成“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