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
上节说到波尔的原子理论,并建立起原子模型,波尔规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时,是一定处在某个确定的能量级轨道中,而不能在轨道之内的中间区域,但波尔允许电子在不同的能量级之间进行跃迁。
后来该模型在物理学家泡利的完善下,他提出了“不相容原理”,即一个能量轨道有着一定的容量,当电子填满一个轨道后,其他电子无法再加入进来。
关于波尔的原子模型以及泡利的原理,高中时都学过。
好景不长,波尔还没来得及庆祝原子理论的胜利,一系列质疑就来了,原子内部的面纱还要被继续前赴后继的物理学家们研究。
而后,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的进行运动时,会伴随一个波,他称之为“相波”,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之称为“德布罗意波”。这个观念不受人待见,好在爱因斯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德布罗意的工作才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
后来,汤姆逊和戴维逊通过实验证明了电子确实一种波。
此时的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观点:微粒和波动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互相对立。当然,在20世纪20年代,大家伙对讲和无法接受。
确实,在德布罗意提出电子波的时候,印度的玻色写了一篇论文给爱因斯坦,后来,爱因斯坦对论文进一步完善,发展出了量子力学中举足轻重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方法,并预言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这个统计理论的确立,是站在微粒的角度来考虑的。
前者刚提出电子波,后者又来了微粒,波粒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