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了一本很久以前看过的随笔集,我真是不敢相信自己曾经看过这本书,全书翻下来没有一点熟悉感,惭愧之余也让我对“你以为书读过就忘了,其实它已蕴含在你灵魂里”之类的话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毕竟我连所谓的“灵魂”在哪里都不知道。
我喜欢读生活类的随笔集,因为真实简单。它不是多富有诗意与哲理的文章,也不是教你“每天再忙也要采朵玫瑰花放在窗台”的心灵鸡汤,只是一个人对自己日常的记录与感想。我觉得在“日常的记录与感想”中,“记录”比“感想”重要,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这类随笔可以让我们去看看别人的日常,然后收获自己的情绪与体会。
这次重读的随笔集的作者倒是很喜欢写自己的感想,不过将全书读完后,我对这些“感想”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与腻烦。
总结下来这位作者的“感想”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先发表一个想法,然后把这个想法推翻,提出与之相反的论点,最后再回到最初的想法,说这样也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看到几个小孩在玩游戏笑得很开心,先想,小孩子可真无聊,几块石头几颗珠子就能让他们玩一下午;然后又想,哎呀,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冷血了?看见小孩子不觉得可爱反而觉得他们傻?最后是,冷血就冷血吧,比起小孩子的活动,我更愿意去看场电影蹦个迪啥的获得快乐。
其实作者的感想没有错,“感想”不存在对错,而且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苏东坡“参禅三境界”的低配版。
可问题是,一篇两篇倒还觉得新鲜,二十篇呢?五十篇呢?一百篇呢?已经没必要看了。
“今天我挂科了。我不喜欢这门课也不喜欢教课的老师,然而这就是我不好好学习的原因吗?从明天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今天……打局游戏先。”
“今天我被一个陌生人打了一个嘴巴,真是莫名其妙。不过转念一想,那个打我的人有什么故事与苦衷?还是我与他认识但把他忘了?算了管他干嘛,我的脸好痛。”
这种一波三折的感想,到底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还是一贯遵循的套路公式?真的让人难以判定。看起来是够全面够深刻,甚至还有一点自嘲和黑色幽默,实则落入俗套乏味的桎梏中难以自拔。这其实是偷懒的最佳方式,所谓的“深刻”还停留在“肤浅”的阶段。
不过……仔细想想,写出深刻思考真的好难啊。要开拓思维,要引经据典,要逻辑通顺,累啊!不就是过个日子嘛,这么较真干嘛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