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多了许多听书群,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得到等APP也越来越火。听书,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打开手机听世界、知古今成为一种新文化现象。
听书,解放了我们的双眼、双手,回归人类最初的语音沟通。在文字没有诞生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依靠的就是嘴说耳听。
听书,缩短了阅读的时间,加快了我们获得新知识的速度。一本厚厚的书,通过说书人的拆解、提炼,浓缩再灌入耳中,我们就象吃了一根能量棒,立刻觉得这本书已为我所有,记住一个关键词、一句触动自己心灵的话,足矣!
书越听越多,以为自己获得的知识就越来越多。真是这样吗?
不,不是这样。
听书不能代替看书,因为,听是一种单向的接收,听的内容是说书人的观点和思考,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很难立刻自己思考。长此以往,只听书不看书,人的惰性就会增强,人的自我思考能力就会下降。依赖他人,以他人思想为主导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看似越来越有知识,实则放弃了独立思考,成为一个只接收指令的空洞大脑。
听书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但不应成为唯一方式。
我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后来原著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说实话,看了一集后,我就看不下去了,味如嚼蜡。优秀的小说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生活状态不同,对于小说人物的理解也会大不同。所谓一千人阅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视觉呈现的改编电视剧,人物被具像化,一下就与人脑阅读后的浮想相隔千里,那些微妙的感情更是难以演绎表达。
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读者与作者的时空对话。在静心阅读过程中,我们时而快步疾走,时而驻足欣赏……作者更像一位向导,引我们走入不同世界。
读书,就是一个边读边悟的过程。甚至,读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再读,会发现又不同,又有新的领悟。这,就是读书的美妙所在!
语言成为文字,是人类的进步。因为文字可以承载人类更多的情感、智慧。文字还能将历史、思想保存下来,而不会像语言一样可能偏解、失传。
很早我就听过一句话,“书是从越读越厚到越读越薄”。当时不理解,现在却有了很深感悟。
书越读越厚,是因为越读越觉得自己无知,什么都想吸收,觉得什么都很重要。书越读越薄时,是书已经融入自己大脑,经过独立思考,实践后的融会贯通。这时,书的内容已经升华为精华,是自己提炼的精粹。
读书是自己提炼精粹,听书是接收他人信息浓缩。
我曾经写过另一篇“T字型学习”。说的是学习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听书可以拓宽我们的广度,而静心阅读才能实现我们事业的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