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孩子想法多多,终成一文。
我喜欢孩子,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期,是那些天真可爱的幼童给了我毫无保留的善意,我也曾希望能与爱我尊重我的伴侣有一个孩子。
我的家乡是一个自20世纪起屡被批判的地方,这里的人往往20岁不到就拖着几个孩子,直到今天还以不满四十当祖父祖母为荣。有些时候连我自己都觉得它活该被全国人民批判。别看如此热衷于造人,以全国范围来看也没有比此地区更漠视骨肉亲情的地方了。
孩子的生命始于何时?不是呱呱落地,而是初受孕。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家指出六岁前的心理构造会影响孩子一生。近年来屡屡被抨击的原生家庭之罪也的确如此。童年缺失的,永远也无法弥补。就像小时候因为家贫而发育不良即使长大了再怎么补充也长不高了一样。
虽然也挺讨厌甩锅原生家庭,毕竟家庭不幸之人比比皆是并非所有人都去犯罪了。可若要说毫无影响,那也不可能。我喜欢意大利作家的《爱的教育》,因为我喜欢主人公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人天生就有奴役感,许多人生孩子除了完成祖先留下的义务,还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私人王国。在这个世界里,他就是国王。
黎巴嫩的电影《无家可归》和俄罗斯电影《无爱可诉》都生动地表现了无爱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孩童异常脆弱,无力自立的他们只能依靠父母,而若父母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明确表示是他们脱累了自己的生活,更甚者直接抛弃,这会如何?
我的家乡有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生于计划生育严打期间,不舍得弄死埋掉,就或者送给没有孩子的家庭抚养,或者放到亲人家中寄养。我的邻居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二女儿就被寄养在亲戚家中多年,直到快上初中了才回来。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家庭努力地想要弥补对这孩子的亏欠这孩子也努力配合,而她却也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不安。某种意义上她就是被抛弃的孩子,因为自己的身份,也很难不多想,清晨,看着她和姐姐弟弟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身影总会徒增一股悲凉。
如今全世界人民都在为低出生率犯难,我国尤是。我却觉得这是件好事,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固然有无奈因素在,也代表他们认真思考了成家立业的责任。非常不幸的一点,受过原生家庭之伤的人即使再讨厌自己无礼的父母,也不得不悲催地发现作为他们的子女不可避免地与他们如此相像——暴躁,冷漠,不善表达……清晰地明白无力摆脱父母阴影的他们即使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要让他们走自己的老路,所幸让这不幸的生命不要来到。
孩子是天赐的宝贝,是爱情的结晶。不是与相爱尊重之人,怎能生下孩子?不是足够成熟稳重之人,怎配拥有孩子?生儿育女,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划不来的买卖。其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可计数,而能得多少回报呢?可世人依然趋之若鹜。我认为,决定生下孩子的夫妻都明了这是怎样重大的责任。而他们决心承担也有信心承担。
虽然香港回归已经很久,但不论是港人还是内地人都无法将两者之间化一个等号。如今,经济上我们与港人相差无几,而由始到终,内地人与港人相去甚远的都是精神而非经济?什么是适合结婚的年龄?必须生孩子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港人比内地人回答的好的。以前也不甚理解港人的晚婚晚育,丁克成风。如今越发地明白他们了。孕育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的难度都没有养育一个孩子的百分之一大。
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你愿意如何对待他?父母对子女当为珍爱而非溺爱,以身作则,永远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很多时候,成人要从孩子身上学习。如果明明白白看到了孩子身上,世间难寻的真诚友善,却费劲把孩子往自私自利的成人世界里拉。只能说这实在是愚蠢的人,愚不可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