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种人叫习得性无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就像“这事我没办法”,“这事只能这样”,“人生就是这样”,“生活中难免的”,“这是必须的”说这些话都是习得性无助。
我在家经常听到大家说这么一个故事。我爸在年轻的时候早晨拉着牛去犁田,看到天上飞来一只白鹭一时兴起,把牵牛绳绑到一根小棍子上往田里面一插就追白鹭去了。一追就是一个上午,中午太热回家休息后,等到傍晚才去田里,那只牛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站着。它整整在那晒了一天,我们家人都夸这头牛真能干听话。其实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实际上那头牛一甩那个棍子就掉了,那么小一根怎么能插得住牛呢?但是它不会走。为什么?从小就这样,从小就是拿这个东西插着他,所以他小时候挣过几次,挣不脱,他就再也不挣了。
那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在《幸福的方法》中有个这样的案例。
在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中,他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地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实验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实验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实验人员开始对它们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击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第一组受试者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无法阻止噪音。之后,他再次向两组人播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受试者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的百度定义: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个现象在生活中特别多,大量的不沟通的人,就是我们说在这个地方:自己的需要,也不关注别人的需要也不关注的,这种冷漠的生活的人。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因为他觉得没用。聊天有啥用?沟通有啥用,上课有啥用?听读书会有啥用?没用。
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些想法其实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特征。
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绝望,我们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