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接到了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消息,公公去世了。
当天我就和孩子坐高铁赶回了老公的江苏老家,料理公公的后事。我也是这正式深入地参与这个地方的葬礼,感触还是挺多的。
我第一次全程参与这边的葬礼,觉得他们的习俗真的是太过隆重,讲究太过繁琐,仪式太过复杂。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复杂的流程早已习以为常。葬礼是他们的头等大事,所有的事情都要为此让路,这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觉得,越是在农村或欠发达的地方,越是讲究这些繁复的仪式。而大城市的人们,每天忙于工作和生活,大多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应付如此繁琐的习俗吧。
这一次,作为儿媳我注定无法逃脱被这里的习俗所安排。但是顺从的同时,我也开始思考所谓习俗背后的真正意义。
习俗,它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是仅当地人有影响的处理特定事情的流程和规矩。每个出生在这个地方的人,都会无条件地被当地习俗所约束,且奉这些习俗为圣旨。它有点像是“信仰”,对于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只信奉自己当地的习俗,很难接受他地习俗。
习俗虽然是处理事情的流程和规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理念。比如,当地对于葬礼的习俗是孝子必须要为父母守孝,而且父母的家产只传男不传女,这就决定了每家必须有一个儿子。否则父母百年之后连个守孝的人都没有,家产也无人继承。所在在当地一家通常都会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
习俗这个东西,是历史传承与当地人生活观念联合的产物,其实无所谓对错。但一件事物之所以产生,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是当地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习俗,我觉得它既有好处,也有一些坏处。
首先,习俗让仪式感更强,但是有时却有些过犹不及。
拿葬礼举例,仪式的隆重和正式程度,代表着家人对死者的尊重程度以及对长辈的孝心。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排场和面子,对于这场人生最后的谢幕仪式一定要安排到极致,用大操大办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儿女们都在尽自己的所能,能办多风光就办多风光。
对于晚辈们来说,即使是非常繁琐的流程,再高昂的开销,他们也都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矩来行事,没有一丝怨言。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是自己最后一次表达孝心的机会,更是一次展示的机会。仪式办得是否风光,花钱是否到位,决定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铺张浪费是常有的事,攀比之风也不可避免,从这一点上说,习俗有时被过度表现,就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小的压力。
第二,习俗从一定程度上拉进了亲戚之间的关系。
习俗通常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依靠着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
无论是婚丧嫁取,还是满月考学, 家里的亲戚朋友都是按照习俗给予必要的祝福,呈上礼金,组织聚会,这无疑增加了亲戚朋友们聚会的机会,有利于沟通感情。
对于葬礼,习俗规定逝者的晚辈们在都要尽到自己身份所对应的义务和责任,比如孝子要在灵棚内守灵,孝女要花大价钱买祭品。在这个过程中,晚辈们应该会对“孝敬”的概念更进一步,对于“担当”的意义认识得更深,这也是一种对心灵的洗涤和感化吧。
第三,习俗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采购很多规定的物品。
拿一个复杂的葬礼流程举例,所需要采购的物品真的不下一百种,很多仪式和流程要找专业的机构处理,在当地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了。提供孝服的、花圈的、搭灵棚、白事服务的以及餐饮等方方面面的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这条产业链可以给当地很多人提供工作和收入。
虽然,我时常觉得这么冗长的流程有点太过耽误时间而且浪费时间精力,毕竟这样的事情一生也经历不了几次,浪费几天也不会影响以后的人生轨迹。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这个过程也确实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