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240字,阅读约3分钟)
本周星期一(3月20日),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听了新来的教师闻老师的公开课。闻老师是学校通过人才引进的青年教师。
闻老师人未到,名先到,老师们特别是语文老师们对闻老师充满了期待,市县教育局教研员也相继来听闻老师的课。星期一就是应县教研员的听课愿望而安排的一节课。
当确定下要上这课后,闻老师很快确定了上课篇目和教学设想,速度快得很是惊人,而且设计方案非常精彩。闻老师选上《齐桓晋文之事》的最后一课时,把孟子的话改编成一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充分的议论文。设计新颖,读写结合,巧妙地在公开课中展开了课题研究。“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微课题研究”,闻老师的课就是我们大课题—“以写促学”下的一个微课题:学习议论文的说理结构。通过这个微课题任务的设计,促使学生细细地读文本,分类观点与素材,分清论证角度,强化逻辑层次。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新颖而务实。
首先将《齐桓晋文之事》的孟子说理方式与《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说理方式进行比较。烛之武说理环环相扣,逻辑性强,思维严谨,深切实际,然形象性和气势上逊色于孟子。孟子说理气势充沛,谓之善养浩然之气,说理形象、气势有余,然而逻辑性不足。
这一环节闻老师轻轻带过,没有渲染泼墨,只为导出课堂的教学内容。这一导见真知,有大家之笔,挥过处皆见功底。这又让我记起闻老师在评吴老师的课时说:烛之武的一番话,让秦穆公陡然发现还可以这样干——结交远方的国家,让他们成为自己国家出使的道路上的主人,这深深地影响了秦国后来的外交政策,这就是远交近攻的策略的前身吧。这一分析,这一种对历史前后关联的分析法,实在令人佩服。
回到闻老师的课堂,第二环节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文章中孟子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拟写文章的题目。总论点大家一下子就找到了,然而分论点推进得有点慢。但非常可贵的是闻老师指导学生分清论点和论证内容,理解分论点和总论点的关系。最终同学们成功找出了四个分论点,闻老师的教学设计上是三个分论点,但闻老师对学生的发现和分析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闻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同学们学习思考的成果:
题目: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分论点一:仁心,足以王;
分论点二: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分论点三:推恩足以保四海
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回顾《劝学》的论证结构,补充知识点:围绕中心论点,通常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证,并让学生在每个分论点的后面写下论证的角度,切实地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构建了知识系统。
接下来,教学任务二:围绕分论点,重组论据,形成完整的论证单元。在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闻老师耐心引导,把文章的内容按照分论点,进行逻辑重组。这种尝试非常大胆,虽然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但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悄悄地改变。虽然不能马上找到,但是他们在认真找。老师非常珍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回答后,闻老师都会用颜色标注,包括前一个环节,让一个学生在上面书写同学们的回答,这都是对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莫大的鼓励。
最后,闻老师呈现重组后的文章,非常漂亮。课堂在齐读大家齐心合力完成的《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中结束,教室中回荡着孟子的浩然之气,同学们口耳传诵孟子的“保民”的“仁爱”之心。
课后,不禁感觉余音绕梁。这是一堂值得反复复盘、学习的好课。逆向看这节课,老师设计了写作任务,把孟子对齐宣王的言说重组成一篇有逻辑的议论文,为完成这个任务,老师带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学习,课堂生动、有序、有效。
附闻老师的教学设计:
以写促学: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闻波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将《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说辞重组成一篇议论文。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和《论语》的形式一样,后世人将这种对话的形式称为语录体。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孟子的循循善诱、巧于设喻,孟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我们将孟子的言辞改为一篇议论文,那么会呈现一种怎样的面貌呢?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孟子的说辞改写成一片议论文,系统地了解一下孟子的王道思想。
学习任务一:从文中找出适合做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语句,并拟写题目。
实施方案:划分文章的层次,每一小组负责提炼一个层次中的论点。
明确: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分论点:仁心,足以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推恩足以保四海。
题目: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
补充:1.围绕中心论点,通常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来写分论点。
2.比较以下三个题目,哪个更好?
(1)论学习 (2)怎样学习 (3)学不可已,业不可废
好题目的标准: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明确表明中心论点,二是略带文采。
学习任务二:围绕分论点,重组论据,形成完整的论证单元。
实施方案:教师带领学生,围绕分论点逐个筛选重组各段内容。
明确:仁心,足以王。齐王见牵牛过堂下以衅钟,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君子远庖厨:见禽兽生,不忍见其死;闻禽兽声,不忍食其肉。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为不用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不用明;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为不用恩。
推恩足以保四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难点:学生难以明确文章第三、四层内容的性质。第三层是论证为什么保民而王,就莫之能御,可放在重组文章的第一段。第四层是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可放在重组文章的最后一段。
呈现重组后的文章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
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以一服八,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以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盖亦反其本矣!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王见牵牛过堂下以衅钟,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君子远庖厨:见禽兽生,不忍见其死;闻禽兽声,不忍食其肉。是乃仁术也!足以王矣。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为不用力;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不用明;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为不用恩。故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作业布置】对照本课所学关于议论文的知识,修改自己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
【板书设计】
以写促学: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题目: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
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为什么)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怎么办)分论点一:仁心,足以王;
分论点二: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分论点三:推恩足以保四海。
具体措施
【教学评价】
1.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2.对目标实现的评价:
3.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4.对教师引导的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