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认知方式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往往被称为认知歪曲,下面是二十种认知歪曲种类。
(1)理想化。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不是实际情况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提出要求。这种观念往往以“应该”“必须”或“不能”等词语表现出来。
(2)最高标准。用过高的、不现实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自己以取得第一、达到最佳等标准来要求自己,生活中只关心那些超过自己的人,忽略低于自己的人。
(3)读心术。在缺乏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就猜测他人的想法和意图,主观以为自己洞悉了他人的想法。
(4)担忧假设性问题。自己在头脑中想象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问题产生担忧,总是问一系列“如果……发生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5)选择性负面关注。生活中发生许多事情,只注意自己做得不好的,对自己评价不利的事情,而忽略那些积极的、正面的事情。
(6)任意推论。推理依据和结论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对事物随意地做出推论。
(7)过度引申。将以往生活中曾经遭遇过的特殊事件推断为今后会经常发生。
(8)以偏概全。根据部分的、消极的信息(不利信息),忽略了其他积极信息的情况下,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个方面品质和潜能做出消极预测。
(9)灾难化。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太糟糕了,处在一个最悲惨的境地之中而难以承受。
(10)内归因。将消极事件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事件的发生,忽略了客观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11)外归因。认为是他人导致了自己目前所遭遇的问题,他人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和灾难,他人应该为自己困难和问题负责,忽略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可能具有的责任。
(12)贴标签。根据个别事实就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整体评价,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经常用“某某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句式。
(13)随意比较。不客观分析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随意地进行人与人之间高低优劣的比较。
(14)情感推理。根据自己的感受(情绪)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
(15)后悔倾向。后悔自己过去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认为自己应该做得更好。
(16)消极预测未来。没有充分思考和分析,就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
(17)苦算命运。对自己的未来悲观,认为已经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18)拒绝相反证据。拒绝任何与你的消极想法矛盾的证据或者观点。
(19)低估正面信息。认为即使自己取得了成功,但这些成功(即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算不了什么。
(20)黑白思维。以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判断和思考问题,用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方式下结论。
如果需要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就需要学习健康的认知方式,用健康的认知方式取代歪曲的认知方式(即认知歪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