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艺术之家
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62)

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62)

作者: 洋光雨露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06:11 被阅读0次

    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62)

    7.张旭

    张旭,唐代书法家。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

    《肚痛帖》真迹不传,有宋刻本,现在西安碑林。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纸医案。文日:“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从第四字开始,便每行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越写越奇,意象迭出,颠味十足,将草书的情境表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看出,张旭这种纵横豪放的情怀,张扬恣肆的渲泄,泰山压顶的气概,变幻莫测的态势,在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横空出世,让观者惊心动魄。

    《肚痛帖》是张旭的代表作,是狂放大胆书风的代表。字如飞瀑奔泻,时而浓墨粗笔,沉稳遒迈,时而细笔如丝,连绵直下,气势连贯,浑若天成。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回环往复,将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地合而为一,表现出如此的合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天马行空的胸襟与气质,无处不体现作者创作时的艺术冲动和无拘无束。明王世贞跋:“张长史册痛帖》及千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测。”清张廷济《清仪阁题跋》云:“颚、素俱善草书,颠以《肚痛帖》为最,素以《圣母帖》为最。”

    张旭狂草之所以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他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趋向,创立了奇态纷呈,风情万种的狂草新体;二是他渊源有自,功力深厚,他所创立的又颠又奇的狂草,尽管书写难度极高,但一点一划尽合唐法典范,突显了他杰出的草书天才;三是开创了浪漫主义书风,展现了以自然天性为追求的创作风格。他以酒酣为催发剂,在恍兮惚兮之间,使天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将潜意识中的“天地万物,风云气象”,作了妙不可言的发挥和渲泄。成为浪漫书风的开山鼻祖。

    《肚痛帖》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传唐张旭书,一说为宋僧彦修书,但历来多沿承张旭说。内容为琐事书牍。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以草书知名。传其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号“饮中八仙”。尝醉后以发濡墨书字,世称“颠张”。时以张旭狂草、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肚痛帖》的真迹早已失传,如今我们看到的是明代重刻的,存于西安碑林。全帖共6行30字,内容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看上去,是张旭肚子痛时给自己写的一封诊书。书帖的前三个字还比较规整,字与字并不相连,而从第四字开始,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肚子越来越痛,他越写越快,字也越来越癫狂,纵横豪放,颠味十足。这幅书法将草书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在作者奋笔疾书的狂草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泰山压顶的气概和张扬恣肆的宣泄。

    【原文】

    忽肚痛不可堪 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汤 冷热俱有益 如何为计 非冷哉

    出现了三个“冷”,从字形上看,第二行、第四行的两个“冷”与第四行的有明显差异,我总是趋向于,前两者更接近于“臨”的草书字形。

    我们从总体上感受这个帖的章法,会想到孙过庭的这句话:“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前一句,“导之则泉注”,说的是线条的流动之美,涓涓细流,静静地流动。后一句“顿之则山安”,沉实、浑厚,说的是点画的浑厚之状。这两点在《忽肚痛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前两个字“忽肚”,纯粹顿挫,点画沉实,从第三个字“痛”的左下部分开始流动起来,第二行的“是臨”流动后的节奏变化,第三行是纯粹的奔流之下,第四行两端顿挫,中间流动,第五行到“計”开始放纵至收尾。这是书写节奏的变化,这种流动与顿挫的穿插进行,使得视觉感受丰富起来。

    虚实关系,非常清晰。线条的轻重形成了整个作品的虚实关系。开始比较重,末尾重,中间轻。

    从第二行开始,各行的末端都是向左下倾斜,每行是一条曲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喜欢的艺术——中国书法(6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xh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