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经典研读——第二次预习作业
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1.怀特海对于知识和智慧、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是怎样论述的?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智慧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怀特海所说的“自由”,是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的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当我们的课堂以教师为主体,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的讲完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参与学习的自由,是被束缚和绑架了的知识接收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是书呆子,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失去了学习和发现的快乐,丧失了创造性。
在教育的开始阶段,主要特征是“自由”,这个阶段的自由是适应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用一些活动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和氛围中学习,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我认为,在教育的初始阶段,“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别的严格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在浪漫阶段,重点必须放在自由方面,,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作者的观点是:对正在成长的儿童来说,如果在其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尚未结束时,就对其进行精确训练,必然会妨碍他对概念的理解和吸收。没有浪漫的冒险,你最多不过得到了一堆枯燥无味的知识;但是,最坏的结果是你会轻视概念,且又不具备知识。
2.怀特海对于教育的节奏的论述,即浪漫——精确——综合的论述,始终围绕知识的积累、智慧的生长展开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怀特海的主张呢?
我认为教育者应该遵循的教育节奏是:让自由和训练在孩子的生活中得到调节,使之适应个性发展自然变化,这种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教育的节奏”。让孩子在充满乐趣、充满好奇的状态下接受训练,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
比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浪漫感知;走进文本:1.知道蟋蟀是怎样挖掘洞穴的,2.品析一系列动词,比如:挖、扒、推、铺……说明蟋蟀盖房子的细心、耐心和坚持;3.知道蟋蟀房子的特点:有大厅、卧室、平台、室内干燥、墙壁光滑……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找出句子读一读……这属于精确训练。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能把蟋蟀盖房子这件事描述得这样清晰,是因为他善于观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长期坚持观察,并且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全都记录了下来,所以成就了伟大的昆虫学家。把法布尔的观察方法和准确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观察日记和生活中去,这属于综合运用。
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自始至终地存在,但是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交替形成了不同的循环周期。
3.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怀特海的主张谈一谈你的做法。
我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举一个实例,比如识字教学,我会利用字源识字、形声字识字、会意识字等方法,让学生知道汉字造字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掌握识字的方法。做到会认、会想(字的意思)、会写、会用。
现实中,我们因为要应试,不得不进行填塞式教学,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孩子这样得来的知识是毫无生机的、沉闷无趣的。“人的心智拒绝接受这种填塞进来的知识。青年人生来渴望发展,渴望冲动,厌恶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训练,当他进行的时候,应该满足一种对智慧的自然的渴望,因为这种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应该让学生保持一种兴趣、快乐,在训练的过程中习得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真理、掌握真知。这才是有价值的训练,才是孩子们需要的天然营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作者认为: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在成长的早期应该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间阶段,重点放在对指定的知识的确切掌握上。如果浪漫阶段得到了适当的安排,那么第二阶段的训练问题就不会那么明显,孩子们知道如何学习,渴望把事情做好。
4.参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5、7、8、14、20、21、24等条目,对比分析苏氏的两套教学大纲、知识是手段不是目的等主张,同怀特海的主张有什么相关联的之处?
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要学习《蟋蟀的住宅》,就要阅读《昆虫记》,《昆虫记》就是学习《蟋蟀的住宅》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怀特海也强调,“人的心智拒绝接受这种填塞进来的知识。青年人生来渴望发展,渴望冲动,厌恶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训练,当他进行的时候,应该满足一种对智慧的自然的渴望,因为这种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所以,我们训练学生,应该让学生保持一种兴趣、快乐,在训练的过程中习得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真理、掌握真知。
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知识是手段,也是力量,是一种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