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故事,尽在资质通鉴二十七之胡亥篡位
作者:轻舟
皇帝驾崩在外地了,老大儿子在长城,小儿子在身边,这自不必提。可咸阳那里还有一堆儿子呢,万一被他们知道,谁要是生出侥幸心理,那可就得天下大乱了。所以,丞相李斯警告知道这个事的几个内侍,这个事就仅限咱们几个人知道,谁要是走露了风声,就干掉谁。
于是,李斯秘不发丧,车队每到一处,当地官员奏事一如往常,反正皇帝不爱见人,隔着车帘啥也看不见。当然,批复奏章的这种事就只能由内侍代劳了。
身为皇帝的司机,赵高当然也在知情者范围之内。但他与李斯想的不一样。看着皇帝冰凉的尸体,摸着怀里留给太子扶苏的遗书,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
【趣闻:以乱其臭。《史记·秦始皇本纪》,书道:‘会暑,上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就是以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的典故。】
赵高出身卑微,很小就被阉割,送入王宫当了内宫的杂役。
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就此沉沦。而是更加勤奋的工作,认真对待上司交办的每一项任务,深得上司好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不忘学习,加上他脑子也聪明,没用多长时间,就将刑狱法令烂熟于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终于有一天,嬴政看上了这个年轻人,提拔他当了司机班班长,并且还让小儿子胡亥跟着他学习刑狱之事,天长日久,胡亥对他非常依赖。
电视上的赵高看起来弱不禁风,尖嘴猴腮,活脱一副奸人嘴脸。但实际上,赵高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是负责嬴政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有时候还得充当司机。而秦朝的交通法规定,当皇帝的司机,必须要年龄要在四十岁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步履矫健,身手灵活,身强力壮,还得能够开八石强弓。
所以说,这个赵高就算不是巨石强森那样的肌肉男,也绝对不会是一副书生模样。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英姿飒爽、威风凛凛的——死太监。
但他充其量也就是皇帝的司机和皇子的老师,无论是在朝中的威望,还是在皇帝眼中的地位跟本比不上功臣世家蒙氏。
人家老大蒙恬在外当北境边防司令官,老二蒙毅在朝担任上卿,据说嬴政把这兄弟二人称作为“忠信大臣”,所以别说他赵高只是一个死太监了,就连当朝的文臣武将都得对人家兄弟二人礼让三分。
当年,他曾犯下大罪,被嬴政抓了个现行。嬴政当时挺生气,就派时任上卿的蒙毅整治他。蒙毅翻了翻刑律的书,说赵高论罪当诛。可嬴政想了想,又舍不得了,觉得这个奴才挺会办事,离了他还真不行。于是,不但没治他的罪,还让他官复原职。
当初有皇帝护着他,蒙毅拿他没办法。可现在皇帝死了,还留下遗言要扶苏回来参加丧事,这就是要让扶苏接班,而蒙氏兄弟又深得扶苏器重。所以说,一旦扶苏即位,他赵高恐怕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那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一个办法:不让扶苏即位。
1、篡位
赵高找到胡亥,说他要篡改皇帝的遗书,让胡亥即位,让扶苏自杀。
胡亥同意了,没有任何惊讶、犹豫或者惊惧,就这样同意了。史载:“胡亥然其计”。
这不是说咱中午吃米饭不吃面条,说同意就同意了,这是要篡改他爹的遗书,并且还要杀掉他的哥哥,这就是大逆不道,一旦被群臣所知,就算他是皇子也得完蛋。但是,身为嬴政小儿子的胡亥竟然没有任何疑问,就这样同意了!
要么是司马光先生偷懒,要么是他们早有计划。
如果是早有计划,那必定是在嬴政死之前。而要实现这个计划,前提条件是嬴政得“驾崩”才行。
所以,嬴政到底是不是因病“驾崩”的就得打个问号了。
但不管嬴政是怎样驾崩的,这个篡位计划要想往下继续的话,只有赵高和胡亥他们两们人,还是执行不下去,因为赵高没实权,胡亥没班底。所以,他们还需要一个人的支持。
于是,赵高找到了李斯。
他说的很直接:皇帝赐给扶苏的遗书和玉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办?
李斯大惊,说这事怎么能是我们一言而决呢?你说我们能怎么办?。
赵高说你和蒙恬相比,扶苏更信任谁?
李斯说当然是蒙恬啦。
赵高笑了,他凑近李斯说道:所以喽,只要扶苏即位,蒙恬必为丞相,到时候你还能全身而退吗?现在胡亥就在这里,他要是即位,你就是从龙之臣。孰利孰害,还用再考虑吗?
李斯默然,片刻之后,他向赵高伸出了手:合作愉快!
之后,赵高与李斯矫诏,宣称先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给扶苏发诏书,斥责他这些年来在北境屁用没有,还动不动就说先皇的坏话,天天抱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与扶苏沆瀣一气,都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让他们两个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然后马上自杀。
扶苏接到诏书后,马上就准备自杀。
蒙恬到底是名将,他敏锐地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就对扶苏说,领导现在在外地,原来并没有确认谁来接班。现在莫名其秒派了个人过来,空口白牙地就让我们自杀,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诈。我们最好还是确认一下再死不迟啊。
但扶苏明显没有他的这种觉悟,最终还是自杀了。
本来扶苏身为皇帝的长子,他要是非得去见见他爹以后再死,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跟在他后面也能给予他支持。但现在他自杀了,蒙恬就没辙了。虽然还是硬顶着就是不自杀,但也被胡亥派来的人交给了官府,找了个罪名给关起来了。
胡亥听说扶苏死了,就想把蒙恬放了。
但在这个时候,身为上卿的蒙毅代替嬴政外出祈福后回来了。赵高就对胡亥说这个蒙毅太坏了,以前始皇帝本来就想立你为太子,可就是这个蒙毅一直阻挠,不如先把蒙毅给杀了。
于是,胡亥下令逮捕蒙毅,找了个罪名囚禁到了代郡。
嬴政死后,胡亥一边干着篡位的事,一边往回走。皇室车队先到九原(内蒙古包头),然后再顺九云城际快速路回到咸阳。要知道,嬴政死的时候是七月份,虽然已进入秋季,但依然酷热难当,所以,一路上走来,嬴政的尸体都臭了。不过这胡亥也真能想办法,他让人在车上装了一车鲍鱼,借鱼臭来掩盖尸臭。
所以,每次我吃鲍鱼的时候,都能想起秦始皇来。
到达咸阳后,即刻发布治丧诏令,时年二十一岁的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2、暴政
九月,秋高气爽,秦始皇被安葬在骊山陵墓。后宫无子者,尽皆陪葬。修建陵墓的工匠们,也被杀死在陵墓之内殉葬。
当上了皇帝的胡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替赵高报仇,要把蒙氏兄弟给干掉。他的大侄子子婴劝他,说当年赵王杀赵牧,齐王杀忠臣,结果都亡了国。这蒙氏兄弟可是国之重臣,杀之不祥啊!
但胡亥没理他,随即杀掉了蒙毅,然后又逼蒙恬服毒自杀。战国最后一位名将,以这种屈辱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
至此,一个时代彻底结束了。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二世皇帝出游天下,顺着他爹的足迹又走了一遍,在他爹刻过字的石头上又加刻了上了字,说是要表彰他爹的功绩。
不过,他有点迷茫了,就问赵高一个很有哲学价值的问题:人生在世如六驹过隙,我既然当上了皇帝,就得好好享受人生,你说对吗?
赵高倒吸了一口凉气,说去年沙丘夺权这个事,你那些哥哥和那群大臣们都有所怀疑了。现在你当上了皇帝,他们正不服呢。我都紧张的不得了,生怕不得好死,你怎么可能只顾着享乐呢?
胡亥瞪着他那无辜的大眼睛问道:那咋办呢?
赵高想了想说:用严刑峻法,把那些公子大臣们全部干掉,然后改用自己的亲信,只有这样,你才能高枕无忧,纵情享乐。
这么好的办法,胡亥当然马上采纳。于是,就修订法律,争取让公子大臣们能够更容易的犯罪,实在不犯罪的,就想办法让他们犯罪。而犯了罪的人,就交给赵高处理。
于是,没用多长时间,就有十二位皇子被处斩,十名公主被碾死,而受牵连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那些是能找到罪名的,还有找不出罪名的怎么办?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性格沉稳,他就找不出罪名。没办法,为了预防他们犯罪,就把他们给关起来了。后来觉得反正这哥仨就算现在不犯罪,将来保不齐就会犯罪,为了彻底让他们不犯罪,就让他们三个自杀了。
这事把另外一个兄弟公子高给吓住了,他想跑,又怕诛连家人;不跑吧,说不定哪天他就被犯罪了。结果胡亥这边还没抓他呢,他就上书主动求死,说希望被埋在骊山脚下给咱爹殉葬。
赵高看了公子高的上书,就说这些人现在担心死亡还来不及呢,估计是没空想造反的事了。
于是胡亥就同意了公子高的请求,并赐给他十万钱当安葬费。
看到终于把公子大臣们都吓住了,胡亥觉得可以考虑享乐的事了。于是,就下令继续修建阿房宫。
同时,他又征调五万军士到咸阳驻扎,这么多人人吃马喂的要消耗粮食,他就让各地郡县向咸阳输送粮食。运粮食得用人来运,用人就得给人吃饭。可这哥们儿竟然命令运粮的民夫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对于胡亥而言,只要能把粮食运到咸阳,运粮食的人死活跟他没关系。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只要自己能活下来,他这个皇帝的死活跟自己也没关系。
所以说,有句话喊了很多遍,但有些当领导的就是记不住。这句话就叫: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同年七月,陈胜、吴广于大泽乡(安徽宿州市郊外)起义,随即夺取了蕲县(安徽宿州市埇桥区)。
3、造反
咸阳需要粮食,而北境的渔阳(北京密云一带)则需要壮丁。于是,就下令从各郡输送壮丁到渔阳去。
陈胜和吴广就在输送渔阳的壮丁之列。
但他们很倒霉,到了大泽乡遇上大雨,道路泥泞难走,眼看就误期了。而误期到达,是要被杀头的——虽然说他们这一队壮丁有九百人,但在大秦官员的心目中,是没有法不责众这一条的,别说九百人,九万人也照杀不误。
所以,在陈胜的挑动下,这九百壮丁就算了一笔帐:是老老实实去渔阳被抓起来砍头好,还是造反好?
虽然说这些壮丁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但好在这笔账是很容易算的——被抓起来必死,造反还有一点活路。
于是,在大泽乡,杀了两个押送他们的官吏之后,面对着九百个寻求活路的兄弟,陈胜喊出了那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这个时候造反,不是说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就有人跑来跟你,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更讲究“名义”。也就是说,在农民眼中,农民是没资格造反的。那么谁有资格呢?秦国的公子扶苏。
同时,大泽乡这个地方属于楚地,所以,楚国的武安君项燕也有资格反秦。
看来他们一定不熟悉历史,不知道战国史上的三位武安君都没什么好下场。
于是,他们便打起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招兵买马,很快就攻陷了大泽乡,继而攻下蕲县。然后一路西进,等到陈地(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带)的时候,他的军队已经有了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
很快,陈胜占领了陈地。这时候,有人报告,说陈馀、张耳两人求见。
陈馀和张耳两人是魏国大梁人,俩人是好哥们儿。秦国灭掉魏国之后,听说这俩人素有贤名,就发出悬赏要让他们两个来当官,但俩人挺有骨气,誓死不当秦国的官,于是逃到了陈地,当了看守城门的小官。
后来陈馀出了点差错,被领导拿鞭子抽,陈馀当场就急眼了,想跟他领导拼命。张耳一看他这架势,连忙踩他的脚,示意他别犯混,老实接受处罚。
完了以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没人的地方骂他,说我当初怎么说你的?现在因为这点小事就要跟领导拼命,为这种小官把命拼没了,值当吗?
陈馀这才惊醒,连连道谢。
现在,看到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又占领了陈地,这俩人就过来投奔。
陈胜也听说过这两个人的名声,就挺高兴。刚好有从请陈胜称王,陈胜就拿这个事来问陈馀、张耳的意见。
两个人考虑了一下,说你们起兵反秦,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现在称王,显得好像是为您自己谋福利的。所以我们建议您先别称王,而是火速率军继续西进,同时派人去扶植六国后裔,为秦朝树立更多的敌人。到那个时候,您就可以率军攻占咸阳,然后号令各国,别说称王了,称帝都没问题。而您现在才得到一个县就称王,只会让天下人觉得您没出自息。
陈胜到底是没见过世面,目光短浅。虽说陈馀、张耳给他分析得挺透彻,但他还是决定自立为楚王,取“张大楚国”之意,故号称“张楚”。
有人带头就好办了。于是,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杀官响应,是时,天下大乱。
有记者(谒者,专门传达消息的官员)把各地反叛的情况写成了新闻稿,发表在了内参上,胡亥看到以后大怒,说这个记者妖言惑众,扰乱人心,将他给下狱治罪了。
于是,胡亥再问记者各地有什么新闻的时候,这些记者都说没啥事,不过有几个盗贼而已,都已经抓到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看到天下太平,胡亥颇为高兴。
引用知乎专栏:《资治通鉴》中的那点历史;章节二七:胡亥篡位。已获得作者授权。
欢迎有兴趣伙伴们来投稿,用你们的文字砸死小编吧!
投稿邮箱:lx511981542@126.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