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那点故事(一)
读史明智,多少都要读一些历史,懂一些事理。《资质通鉴》为司马光所著,书中结尾所述“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确实如此,此书耗时十九年,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其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借鉴来加强统治。
《资治通鉴》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其实是承接《春秋左传》,以三家分晋为开始。这里不是国史开端,有强迫症的朋友可以先读史记、春秋,然后再读通鉴。历史地理不分家,读史最好手边放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才能因时制宜的还原历史最真实的环境。
小编在这里从今天开始为大家整理《资治通鉴》里一则又一则的小故事,方便大家记忆,也希望大家能从故事里有所感悟。小编会采用比价灵活的语言来诉说,以防大家看起来枯燥无味。觉得文章还可以,可以关注小编,内容持续更新,也还请朋友们将好文分享给周边的好友,共同探讨我们的历史。
第一章 三家分晋
读史离不开地图,首先让我们看看此时的地图,让大家有个基础的认知。
周威烈王是东周的第20任君主,在位24年。他去世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他封了三个候爵,分别是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
这是三家分晋近三十年后,终于得到集团领导的正式承认。这标志着,集团领导对子公司出现的不法行为,已经完全失去了say no的实力。
1、日暮西山的周王室
自从姬昌父子历两代之力创建大周集团之后,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则,将所有的地盘全分给了旗下上百个子公司,集团就保留了京城那点地。
刚开始这些子公司都挺规矩,就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过活,还能按时按量的给集团总部上缴利润,每年也都会到总部开个年会,小日子过的都挺幸福。
但是,时间久了,世袭制度下的董事会主席越来越不像话,最经典的就是第十二任董事会主席姬宫涅,为了讨情妇欢心,搞了个“烽火戏诸侯”。当然,人家必竟是BOSS,偶尔胡闹一把也无伤大雅(烽火戏诸侯史上存疑)。但他想废掉原太子姬宜臼,改立情妇的儿子姬伯服就有点作死了。
姬宜臼逃到申国,找他外公哭诉了一番。他外公申候也是个爆脾气,完全不考虑后果,直接联合了犬戎偷袭镐京,结果姬宫涅和姬伯服父子被杀。战后,申候就直接立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
这就有问题了!
不管怎么说,犬戎是你姬宜臼勾搭来的,你父、弟虽非死于你手,却因你而死,怎么说也是德行有亏,哪里还有资格继承王位?
于是,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又共同拥立姬宫涅之弟姬望为王,即周携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奇特的“二王并立”时代。
而相较于集团总部的衰落,各子公司老总们的日子却是越来越好,尤其是那些实力本身就比较强的子公司,除了开拓新地盘之外,也开始兼并一些业务不太好的子公司。总部被灭一事,让他们发现原来所谓的董事会主席也不过如此。
结果就是周携王治政二十一年后,因其治地妨碍晋国外拓,为晋文候所灭。五十年后,东周第二任君主姬林也在讨伐郑国的时候,在两军阵前被人射了一箭,只好狼狈退走。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诚哉斯言啊!
自此,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严荡然无存。
2、强大的晋
其实晋国和周王室还是有着比较密切的血缘关系。
作为大周集团旗下实力比较大的子公司,晋国先族姬虞是武王姬发之次子,成王姬诵之弟,当时封地于唐,为侯爵。后来经过数代的扩张,渐渐控制了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等地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就改称为晋候。
地盘大了,子公司又往下分项目公司,其中晋文侯弟弟的孙子被封到了曲沃(山西闻喜县)任项目公司老总。但这货并不老实,依仗实力强大,反过来把当时的晋候给做掉了,篡位自立。然后贿赂周釐王(公元前678年),让他承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将及爵位升格为公,谥号晋武公。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申生、重耳夺位事件,重耳继位后,称霸江湖,威振中原,所向披靡。自文公(重耳)起,经襄公、灵公、成公,至景公、厉公、悼公,号令诸侯百余年,晋国霸业达到巅峰。
当时的晋国强大到什么程度?
看一下地图就知道,晋为三战之地,其东齐西秦南接强楚,但晋却数败秦楚,并且一度包围临淄(齐国都城)。可以说,这百余年来,晋国就是以天下为敌,却屡败天下之敌。可以说如果晋国一直这么强大下去,或许就不用等到秦始皇出世天下就统一了。
但与此同时,危机也在朝堂之上渐渐滋生。
这个危机源于当年晋文公建立的一个军政制度,叫做三军六卿制。即全军分上、中、下三军,各军设将、佐各一名,分别为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
不要以为这些职称里有个“军”字就都是军职,牛B的是,他们不但管军,还执政。而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军政合一,必生祸乱。
可以说,自此制度建起之后,看起来晋国的国君是董事长,这六个人是部门经理,但随着事业越做越大,这六个人慢慢的变成了董事会的世袭董事——董事长由董事选举产生。
当董事们之间争来斗去的时候,董事长就是裁判,可以制衡这些董事们。但遇到脾气爆的董事,那就麻烦了,直接敢跟董事长拍桌子动刀子。就像赵盾董事就曾经当场将晋灵公给干掉,栾书、中行偃两位董事也有样学样的把晋厉公给搞死了。
晋国就在这些董事们的明争暗斗中走向强盛,晋国的国君在这种争斗中战战兢兢的维持着平衡,但当平衡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企业破产重组的时候了。
终于,到晋定公时,军政大权彻底落于六卿手中。
3、骄横的智氏
最初所谓的六卿实际有十一个家族把持,轮流做庄。后来就剩了六个,到了晋定公的时候,就只剩了四个,分别为智、赵、魏、韩。其中势力最大的为智氏,当时的家主名荀申,为下军佐,被称为智宣子。
这个智宣子想立儿子智瑶为世子,他的族人智果反对,说这个智瑶什么都好,就是不够厚道,如果立他,智氏必亡。不如立智宵。但智宣子不听,智果就另立宗庙,脱离了智氏。
正如智果所说,这个智瑶即位以后,极为狂妄。他和韩虎、魏驹一起喝酒的时候,竟然戏弄韩虎和他的家臣段规。这就过分了,必竟大家都是同事关系,你瞧不上人家也没必要侮辱人家嘛,凭空树敌,何苦来哉?他的家臣智国也劝他,但他压根就没当回事。
骄横的人往往会把别人一时的忍耐当成懦弱。
终于有一天(前455年),他找到韩虎,说是咱大晋本来是中原的霸主,结果南方那吴、越也学着咱们当霸主,咱们身为董事,不能就这么看着公司没落下去。我建议,一人拿出一万股份(户邑)给董事长,怎么样?
当然了,至于到最后能不能落到董事长口袋里,那还不是他智瑶说了算嘛。
这也太欺人太甚了,韩虎当然不乐意了,但他的家臣段规劝他,说智瑶这货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他一定会打我们。不如答应他,他就会更加狂妄,就会找别人去要,别人不给,他就一定讨伐,我们就能伺机而动了。
韩虎一听点头称是,就派人把一万户邑给了智瑶。果然不出段规所料,这货真的又跑去找魏驹要。魏驹听了家臣任章的劝告,也老老实实的拿出了一万户邑给了智瑶。
终于,智瑶要到了赵无恤头上。
赵无恤是赵鞅的庶子,其母为赵鞅从妾,并且还是翟人之女,所以赵无恤在诸子中地位极低。但是据说他被当时闻名天下的相师姑布子卿所看中,因此才得到了赵鞅的另眼相看。
相对于智宣子,赵鞅在立世子这件事上就聪明的多了。他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长子赵鲁和赵无恤,让他们好好记住。
过了三年,他问起两个儿子,赵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赵无恤,竟然能很熟悉的背诵竹简训词;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鞅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顺便提一句。这个赵简子就是历史上的“下宫之乱”,传说中的“赵氏孤儿”中那个赵氏遗孤的孙子。
【反思:做人是不能太狂傲的,做事也不能太绝。凡事要给别人留面子,不要傻不拉几因为屁大点事给自己树立敌人。你怎么就知道你有一天不会栽在人家手里?】
4、三家分晋
面对着骄横的智瑶,赵无恤沉默了。想起七年前摔到自己脸上的酒杯,他还觉得隐隐作痛。终于,他缓缓而有力的说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果不其然,智瑶联合韩魏攻赵。赵无恤的家臣劝他出去避难,赵无恤问道:“我还能去哪里呢?”
家臣:“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
赵无恤:“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为我守御,谁能和我同心呢?”
家臣:“那邯郸呢?那里仓库充实。”
赵无恤:“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为我卖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
家臣快要抓狂了:“那您说去哪里呢?”
赵无恤笑了,他指着前方从容说道:“晋阳!那里才是我们的地方。”
因为他知道,父亲派尹铎去治理晋阳时,给他的要求就是:
我不再乎你能征收多少赋税,我只要你把晋阳建成一道屏障!
于是,尹铎到了晋阳,减税安民,加高城墙,加固城防,为后来那决定性的一战,奠定了基础。
多年前,赵鞅曾经告诉赵无恤:如果有一天晋国发生祸乱,记住,去晋阳,找尹铎。
赵无恤逃到晋阳以后,智、韩、魏三家也率军赶到,并且立时对晋阳展开了围攻。
赵无恤的应对办法只有一个:固守。
守城需要的东西很简单,只有三样:粮食、城墙,还有民心。但想得到这三样东西却很难,不是谁都能做得到。而尹铎没有辜负赵鞅的信任,在他的经营之下,晋阳城这三样东西都不缺。
所以,在围攻了两年之后,智瑶依然在望城兴叹。
但要说智果当年评价智瑶有五贤也没错,这货还真不白给,竟然知道引晋水来攻城。也活该赵无恤倒霉,这时候正赶上雨季,结果水淹晋阳城。但更不白给的是晋阳城的百姓,都到这地步了,还在誓死抵抗,没有一点投降的意思。
赵无恤固守晋阳,但他无援可待,他等待的是“变”!
智瑶巡查水势,魏驹给他驾车,韩虎持戈护卫左右。智瑶见水势之大,不由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
这就有点当着和尚说秃驴了。要知道魏国的都城安邑(山西夏县)有汾水,韩国的都城平阳有绛水。但魏驹和韩虎只是相互示意了一下,没有说话。
智瑶的家臣疵提醒智瑶说:“您得当心韩、魏两家。要知道我们调集他们两家来灭赵,人家也不傻,知道赵氏亡了以后,就该到他们了。现在约定的是赵亡后三分其地,但你看晋阳被淹成这吊样,粮食也快没了,破城指日可待,可他们却不喜反忧,要小心他们会趁机作乱。”
你说这种属下的建议,您听就听,不听就算。可这智瑶第二天就把这话告诉了韩虎、魏驹二人。韩、魏二人连忙辩驳道:“这就是小人之言了,目的是为了放松对晋阳的进攻,您可千万别听。要知道,这赵氏之地早晚可得,我们造您的反,那不是扯淡么?”
最终智瑶也没听疵的劝告,疵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无恤也没闲着,他派张孟谈出城,秘见韩、魏两家,本来这两位就心存疑虑,经张孟谈一说,干脆就同意了。
是夜,赵无恤攻下堤坝,掘开坝口,使水倒灌入智家军营,韩、魏两家趁势掩杀,赵军正面攻击,大败智瑶,又尽诛智氏全族,只有智果因早先另立宗庙,幸免于难。
【警示:越是危机,越要冷静,不要瞎几把冲动坏了大事。现在做好事,是在为子孙留福。这个故事和后面孟尝君提到的故事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我们会做阐述。】
5、刺客豫让
豫让,姬姓,毕氏。
这个姓、氏可能会让人疑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
在先秦时代,姓是干,氏是枝,循着姓可以追溯到先祖,而氏则是一个姓分离出去的宗族。比如这个豫让,他属于毕氏家族,这个毕氏家族又是姬姓分离出来的。而豫氏,则是毕氏的分族。
所以,当时的姓和现在的姓是两码事。再比如上面说的智宣子,却又叫荀申,就是因为荀氏到了智庄子时,叔、侄毕在军中,帅旗无法区分,因其中一系曾食采于智,另一系曾为中行将军,故以智氏、中行氏区分。所以荀申又可以叫做智申,智瑶也可以叫做荀瑶。再加上伯(老大)、叔(老二)之分,这个智瑶又可以叫做智伯或伯瑶。
再往后秦灭六国之后,姓、氏渐渐合二为一,就固定下来成了现在的百家姓。
说回正题。这个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但都默默无闻,至到做了智氏家臣,才为智瑶所重用。但没过几年,智瑶把自己给作死了。
问题是,这个赵无恤也是个狠人,他干掉智瑶以后,把人家的脑袋做成酒杯装酒喝。
这就过分了。豫让很生气,他决心行刺这个杀掉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家伙。于是,他更名换姓,诈作受刑之人(太监?),进入赵无恤的宫里扫厕所。赵无恤上厕所的时候,觉得不对劲,就把豫让给抓起来。侍卫们想杀他,赵无恤把豫让给放了,并且还说:“智瑶没什么后人,这个外人却想为他报仇,是个好汉子,我以后小心点躲开他就行了。”
但豫让并不死心,他往身上涂上黑漆,让自己的皮肤像得了癫病一样,还吞下火炭让自己的嗓音变得沙哑,在街市中乞讨,连他老婆见了都不认识他。
他朋友给他出主意说:“以你的才能,到赵无恤帐下当个家臣轻而易举,到时必然能找到机会接近他,然后再刺杀他不是轻而易举么,何苦要搞成这样呢?”
“不!”豫让肃然道,“如果以他臣子的身份而刺杀他,这是对他有二心。我现在干的事是很难,但可以让后世那些心怀二心的臣子感到羞愧!”
后来,赵无恤出宫,豫让伏于桥下,却惊了赵无恤的马,再次被捕,引剑受戮。
6、三家封候
赵无恤觉得自己为庶子,反倒成了家主,就对哥哥赵鲁颇感过意不去,所以就想立赵鲁的儿子赵周为继承人。于是,在灭了代国以后,就把赵鲁的儿子赵周封到代国去了,可惜这个赵周死的早;他就又封赵周的儿子赵浣为嗣。赵无恤死后,他弟弟赵嘉(有说是他儿子)就驱逐了赵浣,自立为赵氏国君。但这货也是个短命鬼,继位一年就挂了。赵氏族人就说赵襄子本来就没打算立赵嘉做国君,于是就把赵嘉的儿子给干掉了,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
赵浣死后谥号赵献子,其子赵籍,被封赵烈候。魏驹死后谥魏恒子,其孙魏斯,被封魏文候;韩虎谥韩康子,生子韩万,谥武,生子韩虔,被封韩景候。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忘了个什么东西。
是的,晋国的国君呢?
三家灭智时,晋国的董事长还叫姬凿,一看手底下这几位董事闹的太不像话,也急眼了,向齐、鲁两国借兵要讨伐韩、赵、魏,这不是扯淡嘛。结果被三家联军反杀,这个姬凿也只得逃亡在外,病死在路上。
当然了,董事长的位置不能空着,这三个董事互相牵制也没办法篡位,干脆您姬家接着干吧。就让姬凿的堂兄弟姬骄继续当董事长,姬骄死后,又让他儿子姬柳继位。但此时的王室,已经只有曲沃和绛地两块地盘了。
尴尬的是,三家封侯的时候,人家晋国还有国君呢。也就是说,中央这么一封,硬生生是把这三家从晋国体系中给剥离出去了。而晋国的地盘,就只有上面说的曲沃和绛地了。昔日中原霸主,现在沦落到连一个小国都不如。
但就是沦落到这种境地,晋国依然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年,一直到晋靖公,才被彻底瓜分干净。
【未完,这只是个开头······看图就明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