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七之几人称王几多愁
第七章 几人称王几多愁
齐威王去世后的这些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
先是齐威王走的并不寂寞,因为之后还有燕文公、楚威王、赵肃侯以及卫成侯和卫平侯父子先后都挂了。
值得一提的是,继承楚威王的是熊槐,他有个称号叫楚怀王;继承赵肃侯的是赵雍,他也有称号叫赵武灵王。
战神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可是战神及人物,胡服骑射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在对战北方林胡时发现,胡服比汉服更加紧俏,便于作战。有句话就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赵武灵王就下令全朝上下统一穿配胡服,亲少年从小学习骑射。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与匈奴有的一拼且把匈奴打服的也只有赵武灵王和汉武大帝刘彻了。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消化了楼烦,夺得它们的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关于楚怀王也有两小则耳熟能详的故事。
雪中送炭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正值岁末冬天,到处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楚怀王叫人在宫殿里点上炉火,烧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袄,还是觉得身上发冷,直打寒战。突然,他沉思了一会儿,良心有些发现,设身处地,不免想起了他的臣民们:我把炉火点得这么大,身上还穿着这么厚的皮袄,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们既没有炉火烤,又没有皮袄穿,岂不是更冷得难以忍受?这时的楚怀王心情非常之好,也显得非常慷慨,于是颁下旨令,给全国的贫苦百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们在得到君主送来的燃料后,很是高兴,也非常感动,十分感激楚怀王,都称赞他是位好国王。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来。
巫山云雨
巫山云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高唐赋》《神女赋》等古文。这些古文写的是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台的故事。他们在游览云梦台时,宋玉说:“以前先王,也就是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兴,立即宠幸那位巫山美女。巫山女临别之时告诉楚怀王说,如再想臣妾的话,就来巫山找我,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然后是魏国一直被秦国按在地上干,这就不必多说了,魏惠王年纪大了(已经七十多岁了),心脏不好,说多了怕他气着。
对了,还有一件小事。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嬴驷继齐威王、魏惠王之后,也称王了,谥号“惠文”,故称秦惠文王。
之所以说是小事,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讲,称王就称王了,不会有人给他们发个证书什么的,日子还得照常过。至于周王室,对了,周王室是谁来着?哦,周显王啊,请问您有意见没?
周显王抬起头:称王啊?哈哈哈,今天天气不错啊。
这周显王似乎没什么意见,但魏国有意见,它对此的反应是,魏惠王和韩威侯在巫沙开了个会,会上魏惠王尊韩威侯为王,便是韩宣惠王。
个人估计,给这个魏惠王出这个主意的,应该是秦国的前总裁公孙衍。
1、继续耍流氓
张仪到了秦国以后,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就很不爽。
这也难免,毕竟公孙衍也是秦国的功臣,先取阴晋,再下雕阴,还俘获魏将龙贾,斩首魏军八万,彻底瓦解了魏国西部防线。你张仪再有才,好歹尊重一下前辈行不行。不说别的,咱还都是魏国老乡呢。
但张仪似乎没有这样的觉悟。终于,公孙衍看出来了,这嬴驷自打见了张仪,就没以前对自己那么好了。算了,既然人家有了新欢,咱就识趣点,辞职吧。
辞了职的公孙衍跑回了魏国老家,好歹是在大公司做过高管,也出过业绩的,魏惠王就任命他做了将军。
这一年,估计是公元前325年左右。
公孙衍是恨透张仪了,再加上当时魏国的国相惠施也是主张合纵的。所以,公孙衍上任后,就马不停蹄的去赵、燕、中山三国出差了。
他此行只有一件事:游说这三国称王。当然,他公孙衍不是王位派发员,他的目的就是再现当年魏、齐徐州相王事件,希望通过相互称认王位,来实现这几个国家结盟抗秦的目的。
此时魏、韩已经称王自不待言,燕国、中山国是小国,当然求之不得。
可是赵国就没那么好忽悠了。
刚刚即位三年的赵雍很客气的回拒了:没这个实力我就不装这大瓣蒜了!并且他还自降一级,命国人称他为赵君——本来他的爵位是赵侯。
赵国不配合,五国相王就变成了魏、韩、燕、中山四国在玩。问题是,一个没落的魏国带着三个微不足道的小国玩火,结果只能是烫到自己。
公孙衍想的太简单了,他也不想想,就算秦国不吱声,齐、楚两个大国会允许中山这种小国也和自己一样平起平坐么?
楚国很直接,发兵攻魏,取八城而还。
魏惠王欲哭无泪地看着惠施和公孙衍,这就是你们给我出的好主意,合纵这事坑人啊!
但这事还没完。
楚将昭阳携大胜之威,率军东移,竟然开始瞄准了齐国。
张仪当然不会错失这个机会,马上建议秦惠文王派兵借道韩、魏,越塔去攻打齐国。齐国(有人认为齐威王此时还没死)派出匡章出战,公元前323年,桑丘一役,大胜秦军。
至于楚军嘛,陈轸充任齐国使者去给楚将昭阳讲了个“画蛇添足”的故事就让他退军了。
为了彻底安抚齐国,张仪与齐、楚两国的总裁(国相)在啮桑开了个会,表示秦、齐、楚三国要睦邻友好,和睦相处等等。当然,伐齐这个事是张仪挑的头,总得负个瞎策划的责任,所以做好善后事宜的张仪刚回到秦国,就被秦惠文王给开除了。
而诡异的是,被秦国开除的张仪,第二年就回到了魏国,并且将魏相惠施给挤走,自己当了国相。
事实上,这应该是魏惠王对合纵失望之下,彻底投向秦国的一种态度。而张仪担任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秦、魏之间的联络人。
可秦国胃口太大了。甫一上任的张仪,第一件事竟然是劝魏惠王以臣事秦国。所谓“臣事”就是摆出臣子的姿态来对待秦国。这就太人心不足了,人魏国好歹也是大周集团钦封的一方诸侯,当当你的小弟,拍拍你的马屁还行,但你也不能让我变成你秦国的臣属啊。
魏惠王当场就给拒绝了。
结果秦惠文王大发雷霆,直接出兵魏国曲沃、平周。不出意外的,魏国大败。此役之后,秦国暗中又给了张仪不少好处。
这就是典型的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这种行为,说好听点叫“不厚道”,说不好听点叫“耍流氓”。
当然,这不是张仪第一次耍流氓,更不是最后一次。
2、孟尝君养士
对,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
公元前321年,也就是周显王四十八年,周显王姬扁崩了,其子姬定即位,是为周慎靓王。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关于周王室,除了年号偶尔会提一下,我已经无事可讲。
同年,齐国把薛城封给了田婴,号称靖郭君。
这个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算是董事长自家人,所以他就对齐王说:下面各部门每天提交的报告,您一定要亲自听取并且反复审核才行,不然他们会忽悠你的。
齐王刚开始觉得还挺有意思,后来就厌烦了,把这些事全委托给了田婴,于是,齐国的大权就落到田婴手里了。
大权在手的田婴,就觉得这薛城有点不太够住了,想扩建下。有人劝他说: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好吧,跑题了。这齐国就是您的水啊,您都掌握齐国大权了,又要薛城干什么?如果失去了齐国,你就算把薛城盖到天上去也没毛用啊。
田婴觉得有道理,就放弃了扩建计划。
托万恶的封建社会的福,田婴同志娶了N多老婆。加上小伙子身体好,一口气生了四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叫田文的,是小妾所生,没什么地位,更不巧他是五月初五生的,所以田婴就让孩子他妈把这孩子给溺死。
但这田婴整天日理万机的,估计孩子站他跟前他都不认得。所以,田文的母亲没舍得,就偷偷把他养大了。然后通过他的兄弟把他介绍给了田婴,说这是您儿子,认一下吧。
田婴一看就怒了:老子让你把他溺死的,你竟敢把他养活,我看你是活腻歪了吧?
这田文一看这架势,也不乐意了,就问道:您不让养活五月五出生的孩子是为什么?
田婴说了:据说这日子生的孩子会长的跟门户一样高,会害父害母的。
田文就说:人的命运由天授还是门户授的呢?如果是天授,那有什么好忧虑的;如果是门户授的,加高门户不就结了,谁还能长那么高呢?
田婴无言以对,就把田文禁言了。
后来田文又对田婴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叫孙子。
田文:那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叫玄孙。
田文:那玄孙的玄孙叫什么?
田婴:不知道。
田文当然不是和他父亲在合唱儿歌,他接着说道:您执掌齐国大权至今已历三代国君。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增加积蓄,想留给那些连名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地失势。我觉得很奇怪呢。
田婴一看,这孩子有志气,从此以后,便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非常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并立为世子。田婴去世后(约公元前298年左右),田文在薛邑继承田婴的爵位,是为孟尝君。
这田文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为他们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戚。这样,他门下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很敬服田文的为人,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
后来孟尝君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他还有事走不了,就让一个叫登徒直的手下,先护送象牙床回国。
但这个登徒直却不愿意当这个快递员。这象牙床是易碎品,从楚国到齐国那么远,这时代的道路又不好,路上也不太平,万一出点差错,把他全家卖了也赔不起呀。
他就找到孟尝君门下公孙戌说: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
公孙戌答应了。他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大家都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
孟尝君觉得挺有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
但是这公孙戌告辞离开的时候,估计想起要到手的宝剑了,一路上是神采飞扬。结果被孟尝君看出来了,还没出小宫门呢,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他是不是做梦娶媳妇了,这么开心。
公孙戌倒也不敢隐瞒,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不管是谁,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都快来提意见吧!”
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司马光
3、自由与兼容的稷下学宫
其实这个时间说齐国的事很尴尬,因为按照司马光先生的记述,在把薛城封给田婴的时候,齐威王已经挂了,齐宣王在位。但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齐威王同志还活着,要到第二年才挂。
当然,对我们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齐威王是继春秋姜氏齐桓公之后,齐国第二位有些作为的君主。
66年前,田和获封诸侯,取姜齐而代之,视为田氏代齐。但这田和当上董事长以后,大齐公司业务上也没什么起色,再加上隔壁魏国太强势,所以只能猥琐发育。
一直到齐威王即位,励精图治,广纳贤才,才使齐国又重新有了霸主的气派。
但齐威王干得最超前的一件事,其实是成立稷下学宫(也有说是他爹创办的)。
拉菲尔有一幅油画作品,叫做《雅典学院》,以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古代七种自由艺术为基础,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
这幅画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理想,但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却在现实中实现了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精神。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中国上千年来,言论和思想最为开放的地方,为当时的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稷下学宫汇集了像像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荀子等天下名士多达千人,这些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被齐国封为上大夫,组成了齐国董事局的智囊团。
并且它也是一所自由度极高的研究生院,所有名士都可以在里面自由收授弟子,而所有学士也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寻师求学。据说淳于髡也有“诸弟子三千人”,孟子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以说师生众多,人才济济。
这种自由、开放的人文环境,使得当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学宫之中。通过不断的争辩,促进了不同学术见解的思想渗透和融合。
但遗憾的是,稷下学宫随着齐国的没落而没落,随着齐国的灭亡而灭亡。并且此后两千多年来,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学术圣地了。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司马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