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慢慢
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
年幼的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玻璃球。他惊慌地站在满地碎片中,拼命地摇着头,一遍遍地大叫"不!不!"又蹲下身子,试图还原那本来的样子。碎片割伤了他的手指,他感到刺痛,愤怒地拧紧了眉头:"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是我的玻璃球?"一阵风来,一只受到惊吓、四处逃窜的猫咪,就这样毁掉了他的玻璃球。他可以做些什么来挽回呢?他巴不得能够做些什么,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慢慢地淌下来,他蹲坐在地上很久很久。直到他终于明白,自己什么也做不了,那只玻璃球再也回不来了。他站起身,拖着脚步离开。是的,一样重要的东西消失了,但明天,明天仍然是新的一天。
在孩童的身上,折射着成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人们从中获悉生命的隐喻,也窥见日后的轨迹与缩影。小时候,为了痛失所爱而蹲坐在地上许久;长大之后,人们也会为了灾难性的丧失而经历一个长长的哀悼期,这是人格发展的过程里必将面临的重要课题,就像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所说的,是一番"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的生命历练。
丧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罗斯作为一名执业的精神科医生,时常主动与临终病人接触,并邀请他们在研讨会上发言,采访他们的真实感受。数年之后,她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一本书《论死亡与濒临死亡》,并在书中提出了"悲痛的五阶段理论"。
1.否认阶段:"不,这不可能!"人们无法接受现实,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
2.愤怒阶段:"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的情绪也接踵而至,其根源在于生活秩序被完全地打乱。
3.讨价还价阶段:"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人们犹存一丝希望,与残酷的事实进行交涉,希望能挽回一些什么。
4.抑郁阶段:"唉,我什么也做不了,一切并没有什么用。"人们意识到事已至此,无可挽回,心中充斥着失落与悲伤。
5.接受阶段:"好吧,就这样吧,我愿意接受。"悲伤的情绪渐渐消退下去,人们重新恢复平静,也开始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罗斯认为,上述阶段不一定会按照特定的次序发生,人们也不一定会历经全部过程,但至少会体验到其中的两个阶段。就像生命本身,必然会有兴盛衰亡,却又冷暖自知。
安抚自己的心
哀伤是一场试验。安然度过的人往前走去,难以安度者则在心田里留下阴翳的、忧郁的种子,那将在人格里生根发芽,渐成幽深的古木。
那么,年轻的或者年老的你啊,当面对生命当中的阴晴圆缺、无常别离,遭遇分手、失业、丧亲、死亡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你能够做些什么来安抚自己的心呢?
1.借助于罗斯的理论,了解自己正处在怎样的阶段,经历怎样的情绪。唯能有所了解,才能有所应对。这是一切的基础。
2.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否认期需要更多的自我安抚,以便稳住身心;愤怒期需要对外宣泄情绪,慢慢地看见现实;讨价还价期需要做一些事情,也开始向外寻求帮助;抑郁期则需要更多的陪伴,而不是说教或鼓励;接受期需要重建自己的生活,郑重地向过去道别。
3.重建丧失背后的意义,由负面转向正面、情感转向理智,从这一刻走到下一刻。比如,从一段破裂的情感经验中,看见自己在爱情里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珍惜曾有的美好与感动,也感谢好好爱过的自己。或许,心中仍有未曾消化的悲伤,也有对于未来的希冀,那么就带着这份悲伤与希冀,继续地走下去。
结语
库伯勒·罗斯生前创作的最后一本书,其中文译名是《当绿叶缓缓落下》(On grief and grieving)。她在书里写道,"平静就在痛苦的中心点出现,走过中心点让你痛苦万分,但总比在外围迂回环绕更能快速走出来"。不必抗拒,也无须远离,拥抱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就像绿叶缓缓落下,触地、入土,又化为春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