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古夷陵有座颇有名气的“六一书院”么?
孬张栖身宜昌数十年,早知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被贬夷陵,亦知后人为纪念他曾在此兴建了“六一书院”。却不知岁月磋砣,该书院屡毁屡建,屡建屡毁,其最后旧址位在现宜昌市珍珠路气象台巷首,前后存在时间长达400年。
于是便想挖掘史实,将发黄志书里搜出的资料与听来的故事,与读者分享一一
这“六一书院”,是明代夷陵官员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夷陵而兴建的一座建筑物。
这“六一”之命名,乃因欧阳修暮年曾自号六一居士。其《六一居士传》云:“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仕途坎坷。北宋景祐三年为直言遭贬的范仲淹辩护,怒写《上高司谏书》,由馆阁校勘贬至峡州夷陵当县令。
古夷陵,有关欧阳修的名胜古迹,有至喜堂、至喜亭、绛雪堂、六一书院四处。前两处乃欧阳修在任时建造,后两处则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兴建。
清《东湖县志》插图:六一书院六一书院,兴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地址在东门外一里处之珍珠岭下,创建者为李一迪。李乃茂名人,嘉靖己丑年知夷陵事。
李一迪之后,四川内江人姚宗尧继任夷陵知州。姚在任“有循声”,“其在州课士尤勤”,为督促学子,曾在六一书院里立碑并撰文示教。
六一书院崇尚先贤欧阳修,学子入院俱颇用功。此境先出现了王篆、左应麟、刘一儒等知名文官,其后又有雷思霈、郭维藩、刘戡之、刘襄之等后起之秀。
刘戡之乃工部尚书刘一儒长子、当朝宰相张居正之乘龙快婿,却自甘淡泊,避嫌不参与科举,潜居夷陵钻研经史,与公安派文学创始人袁宏道兄弟交往甚密。明末,这里还出了一位抗清不屈的大学士文安之。
自明崇祯六年至清康熙十九年,夷陵城乡战乱连年,近郊六一书院及周边房舍尽毁。康熙五十二年,顺天省大兴县人宗思圣任夷陵州知州,主持重建的六一书院,其地址选在时东湖县城的东门外四贤街。重建后的书院,正中构筑讲堂3座,讲堂后依山岭而上另建一座楼阁谓“四贤堂”。“四贤”原指因言事而同时被贬的欧阳修、尹洙、余靖、范仲淹四人。清“四贤堂”供奉的是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苏氏兄弟是宋代嘉祐年间夷陵三游洞中“后三游”的主要人物,以后又有绍圣元年的黄庭坚、黄大临兄弟的三游洞之游。
百年前宜昌码头六一书院重建后,好景不长,自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又发生地方白莲教祸乱,又遭到了战火严重损毁。于是嘉庆十七年,地方文士发起捐募,对书院进行补修。咸丰四年后,宜昌又经历了两次战乱,书院“聚英髦弦诵其中”、“邑中多士讲贾有所”之情景不再。
清光绪三十年,东湖知县熊宾奉撤书院、建学堂,茬六一书院旧址筹办东湖县高等小学堂。据熊宾所撰《创设东湖高等小学堂碑记》载:“东湖本属山区,民气朴陋。旧有六一书院,在东门外,仅斋舍十余间。其余左右昨地,草木丛集,荒凉不堪,唯去城市稍远,无嚣尘气,可备学舍之用。”
于是,书院的范围扩大,大门外形成了一条石板街,叫四贤街,与东门外正街和气象台巷衔接,成了通往东山茶庵的一条交通要道。
光绪三十年春天,在六一书院旧址上兴办的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
昔日宜昌街景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规定:从前各学堂均改为学校,其学制为小学初等四年,高等三年。东湖县官办高等小学堂,于1912年起改名为宜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1930年春,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在宜昌县立完全小学校的基础上,开办乡村教师养成所。此举乃全省首创,故编列为省立第一乡村教师养成所。该所附属于原设在城内文昌宫的湖北省立第四中学校。原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继续存在,并成为养成所的附属实验小学。
1931年10月,乡村教师养成所奉省令撤销,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至此,省二乡师和省四中完全脱钩,原养成所设立的各班级,以及原四中附设在养成所内的一个师范班,均一起划属省二乡师,附属实验小学一并改属二乡师。1935年6月,湖北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奉令更名为湖北省立宜昌乡村师范学校。
昔日宜昌码头1938年1月24日,日军首次空袭宜昌。以后一连数日,又多次不定期对宜昌狂轰滥炸。宜昌乡师校园内多处被炸毁,学校无法继续上课,遂决定迁往北郊前坪原宜昌乡师教学实验区第二实验小学上课。是年秋,省教育厅鉴于武汉形势紧张,于9月5日在宜昌设立省立联合中学,宜昌乡师并于联中。宜昌乡师在校学生,大部随校迁往房县。后来又辗转迁至利川联中师范部。自此,创办400多年的“六一书院”寿终正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