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从教室回来,很不解地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的,连个方向都不知道,教了一个风向问题,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大家庭说,都很好奇地问。
他是一个数学老师,东风是东边吹来的风,西风是西边吹来的风,问,那么东南风是哪里吹来的呢?学生回答不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这么简单的问题。数学老师有些费解了,最后说,这一定是智商问题。
几个老教师不同时他的观点,怎么是智商问题呢。也许在家里家长会告诉孩子这是南方那是北风,可是,他不会给出所谓定义,这就好比每个人都认识自己的父母,但他也不一定会说出什么是父母。
是吗,数学老师好像仍然有些不解,这怎么可能不是智商问题呢,连父母都不知道。其实,你送给出的定义和学生所认识的不是一回事。这就是一个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问题,这两个中间有个差距。
说到这里,他好像有些明白了,教学就是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比如,如果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孩子,也许她的智商很高,知识层面掌握的实施很多,但是农产品的认识,一定比农村的学生少。这是环境问题,不是智商问题。
所以,抓好班风绝对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要创造一个和谐的集体环境。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追的是成绩,看的是排名,比的是升学率,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首先要端正认识,因为“学习态度是根本,考试能力是枝叶,能更好地生活,也能更好地考试。”
成功的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同学,更多的是灵活、敢说敢做有能力的同学。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一定要包括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引导学风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班级学习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我们对不学、厌学的同学很注意,想方设法地转化提高他们,往往效果很差。
而对于认真学习而效率低、缺方法的同学又关心的少。他们一般也很遵守纪律,是最让人省心的群体,但他们却学的很累,学习方法不妥当。虽然下了十倍的功夫,却得到的是一倍的成绩,长了就会对学习有无兴趣,进而转化为厌学。
所以引导班级学风,不是抓两头带中间,而要重点抓中间,如何帮着大多数中等同学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好的学习风气,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观念。有些人对分数的兴趣高于知识的兴趣,感觉到只有跟紧,督促才能提高学习成绩。自觉的学风会导致考试成绩的降低。
首先说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习的主体在于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习成绩也就水涨船高了。逼迫、填鸭也许会带来一时的成绩,却有害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一个案例给人很大的启发。你上课时,课堂气氛怎样,衡量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就看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对于这一点,我有自己的的认识。积极性是一种学习的心态,更多的是主动思考,自觉学习。举手的积极程度并不能说明学习的主动性,要作更深的观察和引导。
“有些同学第一学期考试就厌学的原因是什么呢!” 考试成绩相差大,导致灰心;学科难度大,基础差跟不上,失去学习兴趣;开头对学习的要求偏高,达不到就有了畏难情绪;开始劲头足,时间长,坚持不住。
明确了以上原因,我们班主任要做些什么,正确引导呢?您可以尝试一下做法;帮助学生正确评介自己,确定合理目标;锻炼学生的意志,耐心等待;开学不搞下马威,不立高目标。
“捆绑式学习”的案例更让人深思: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不愿意做学习小组长。现实中,我们会把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美其名曰“兵教兵”。感觉到这是一种双赢的好事,既然帮助了别人,也会提高自己的讲解、理解。
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因人而异搭配。首先学生要自愿,在不会给辅导者负面影响基础上,还要指导他们一些具体做法。
学习的问题是内容也包罗万象。比如假期后作业缺教的多;有的老师为了成绩,不负责任地布置无效作业;如何少布置作业,提高课堂效率等问题。
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更在学习的引导者。看起来,班级学风的引导,更应该从老师身上引导。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不只是一个只会教不会学的教书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