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与黄飞鸿、霍元甲等人都是家喻户晓的大侠,民族英雄,他们是功夫的代名词。如果要将他们的英雄事迹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应以至刚至阳的叙事手法来讲述,这才符合豪烈的英雄主题。而熟悉王家卫的观众都知道,王导惯以文绉绉的台词,和沉寂的静止镜头来延展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使电影散发出一种“作家导演”深刻哲思的艺术气质。但要以他独特的文艺风格来展现功夫拳拳到肉的快意恩仇,拍出来满屏的违和感是不难想象的。而且,有甄子丹版的叶问1、2珠玉在前,这无论是对王导的个人品牌和市场回馈的保障都是一次胜算不高的挑战。
意外的是,王导操刀的《一代宗师》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用心的观众应该不难发现,王家卫很有智慧,这是他扬长避短的结果。他知道刚猛凌厉的拳脚功夫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他更清楚主演梁朝伟的功夫底子比不上甄子丹。所以,他不比拳脚,比“想法”。
王家卫是怎么把一个想法拍成一部电影的?影片一开始,叶问和宫宝森在金钟楼对阵抢饼的那场戏里,王家卫已借宫宝森之口开片明义——我们今天不比功夫,比“想法”。用电影语言来阐述内心的想法,这是王家卫擅长的领域。所以,《一代宗师》尽管也有很多精彩的打斗戏,但在视听冲击上作出深度的诗意化,宫二与叶问比武时富有舞蹈美感的辗转,深蕴的眼神的交流;宫二与马三对决,剑拔弩张的肢体表达被大量特写脚步、手掌所掩盖等等,都在体现王家卫想法先于形式,本质高于存在的艺术表达理念。
这对于想体验功夫片搏斗的视觉冲击来说,不免觉得王家卫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但王家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通过别具风格的精到剪辑,用构图去构建一个时空感、空间感十足的独特的电影质地,再加之以耐人寻味的台词供人咀嚼,足以将观众带进忘我之境,徜徉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如,在《一代宗师》里我们看到的摆动的时钟、斑驳的古城墙、闲逸的阁楼、孤独的背影、漫贱的水花等一系列构图,都让观众产生回到旧时光的感觉,并沉浸其中,自然变成了王家卫“想法”的聆听者。
电影中,宫宝森引用武术界前辈的一句话作为他南下钦点接班人的初衷——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这句话揭示了南北武术界推选接班人的标准。能统领武术界的接班人武学宗师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这不仅是宫宝森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思考,更是王家卫的“想法”——即武学宗师的定义。
之后,宫宝森出于谦让,自认输给了叶问。从某种角度上看,其实叶问和宫宝森在对武学宗师的资质标准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中国儒家文化背景下,艺术表达总是无法脱离儒家人文价值观念的规范,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王家卫更是传承儒家的价值理念,以此为准来阐述对武学宗师理解。
在他看来,宗师分的定义分为三个境界,影片中已借宫二(章子怡饰演)之口说出:第一境,见自己,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同;第二境,见天地,即人生一世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境,见众生,即忘掉荣辱贵贱,回归生命的朴质与平凡的本真。颇具玩味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甄子丹版的《叶问1》、《叶问2》恰巧对位三境中的第一、第二境:《叶问1》讲述叶问名震国人,赢取鲜花和掌声的经过,这即可界定为修身齐家,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叶问2》里,叶问为民族尊严而战,上升到济世救国的社会责任。且不论王家卫是否有意拿来相互比较,但他对武学宗师定义绝不会,也不能局限于第一、第二境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更有博爱情怀的第三境——见众生,即忘掉个体的荣辱贵贱,回归生命的朴质与平凡。
电影以三条叙事线索各自作为第一、第二、第三境的指代:第一境,马三对个体得失的痴念代;第二境,宫二对门派荣辱的执着;第三境也是王家卫极力倡导的,叶问对武学的终生思考与成就。在王家卫看来,第一、第二境思想困境在于他们无法放下“自我”主观前提。
一,宫宝森前面引用了武术界前辈的一句话:“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在宫宝森看来,推动国家民族和同胞实现大同才是武学的精髓所在。在这样的宏大愿景下,需要更多的习武之人相互兼容并包,彼此通过“克制小我以成全大我”的胸襟来合力构建。大徒弟马三为博上位,在南北对阵的金钟楼上出手狠辣,虽然技艺惊人,但却加深了南北对阵的敌意。宫宝森教育马三:“刀的诀窍在于藏而不在于利。”在宫宝森的武学理念中,武术是致人自强不息、重构尊严、实现平等的途径,而不是助长个人私利,践踏人格的利器。他要以和为贵,以此类推促进南北武术界摒弃门户、宗派、地域的狭隘观念,实现南北一家,包容并存。马三强化“自我”存在的作风与宫宝森推崇的武学理念格格不入,打破了宫宝森苦心经营的和谐气氛,被赶回来东北。最后丧失气节,欺师灭祖,投靠了日本人,终将走上了不归路。
王家卫是怎么把一个想法拍成一部电影的?二,宫家受到武术界多年推崇,门楣光耀了几十年,这让宫家人养成了高傲的人格——宫二、马三都以冷峻高傲的姿态傲视群雄。正如宫二所说那样:“宫家没有败绩。”宫宝森在“想法”上自认输给了叶问,而宫二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随后去找叶问斗武。她不明白的是,宫宝森的“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在与叶问对阵中,宫宝森了解到叶问的“想法”高度一致,都有致国家、民族、同胞实现大同的抱负,他更明白要实现这样的抱负,必须要放下个人荣辱得失的大度。所以,他的“输”其实是为了向世人、叶问作出克己复礼的精神表率;他的“输”其实是以进为退,在“放下自我“的大无畏精神面前,他比叶问提前跨出了一步,输在形式上却赢在气度上。他的“输”不旦没有让宫家折辱,反而为宫家增添了荣光。即使最终命丧马三之手,宫宝森也只留下了“不问恩仇”的遗言。只惜宫二无法体会宫宝森“无我”的精神境界,为报家仇,不惜一切代价。虽报了仇,为宫家挽回了“声誉”,但自己也身受重伤,落下痼疾,最后郁郁而终。
王家卫是怎么把一个想法拍成一部电影的?三,王家卫通过马三、宫二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走向和遭遇,揭示了第一、第二境的精神层面的局限,以此来反衬他所倡导的第三境。《一代宗师》的成功直接证明了王家卫极力倡导的“第三境”更为超然,深邃,也更符合中国观众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的诉求。叶问的一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内战的动荡之痛,大起大落,翻越过丘陵,仰止过高山。宫宝森自认“输”给了叶问之后,一夜之间叶问名声大噪,成为武术界的领军人物,可谓风光无限。但随之而来的是抗日、内战,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的人生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就像电影里他说的那样:“我七岁学拳,四十之前未见过高山,第一次见到,发现最难越的是生活。”在抗战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叶问一家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生活,死亡、饥饿、逃亡等时代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他心上,使得叶问参透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
王家卫是怎么把一个想法拍成一部电影的?从影片结尾看到叶问对武术作出的总结中,便可领会到他对生命和武术真谛的参悟 :对我而言武术是大同的,千拳归一路,到头来就两个字:一横,一竖。经历苦难的洗礼,促使他回归平凡,简朴的生命观。
叶问的一生豁达开明,他摒弃了“内功不外传”的旧观念,对后人倾囊相传,真正做到克己复礼,实现大同的“无我”境界。叶的真传弟子李小龙秉承他的武术理念,将“无我”的武术真谛发扬光大,把各门各派的功夫融会贯通,打开武术界的新局面,并将它推向全世界,掀起了国内外一股股功夫热潮,真正实现了“世界大同”的宏愿。
王家卫《一代宗师》的成功是必然的。在世界文明中,尽管国家、民族、地域文化之间仍存在着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每个人种、每个民族所热切追求,成为代表先进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一代宗师》表述的“无我”之境体现出一视同仁,平等的普世价值观,所以它引起观众的共情心理。这是《一代宗师》成功的根本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