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788/1c95b23616da4f36.jpg)
文| 小象要趁早
熟悉小象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小象我从去年12月份开始,文章的整体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现金贷监管文件的出台以及第一版网贷平台验收文件(“57号文”)的发布,当我看到这两份文件以后,以为自己看到了清晰的方向,所以一直在用这两份文件为基础来展开对这个领域的观察和风险提示。
我认可监管对于这个领域的判断,也认可其把P2P定性为信息中介的重要意义,所以我率先提出了产品结构合规这个重要概念,并多次深入到一些平台,跟它们的运营以及法务做沟通,有些平台很快有了进展,有些平台在保证产品体验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平衡,当然也有一些平台表示出了难处,其主要强调的是,头部平台还没有动,我们也不好轻举妄动。
但产品结构的调整只是一个基础,本质性的刚兑并没有彻底解决,加上债权转让的允许和雷潮后整体流动性的丧失,让这个领域正在走向新一轮的崩溃,当然这里的崩溃可能是为了下一轮的新生,但谁会牺牲,谁会留下来,需要由监管来定夺,这里小象只揭示风险,不下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来认清一个事实,假设每个平台都把投资人的钱借给了对应的借款人,那么以整个P2P领域为一个计算单位,它的风险原则上是应该跟宏观经济走的,整体的宏观经济不好,那么具体到某个借款人的话,他的还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可能也会下降,这里还要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借款人借款的用途还要是合理的、明确的,具有造血功能的,并且要在其可承受范围内,注意,是要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下降,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话,那么它的还款能力可能应该是丧失的状态,因为后者需要靠整个领域的流动性来实现借新还旧,而现阶段这个领域的流动性正在丧失,这种借新还旧的状态还能持续多久不得而知。
那么我们回到投资人的世界来,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以某些头部平台为代表,依然在给它们的投资人营造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借款端的风险,只有安全,保本保息,钱可以按照承诺的期限到账,获得投资人大大的赞,即使没有按照约定提现,那也是整个领域流动性降低造成的暂时性结果,等整个行业慢慢回暖了,就能提出来了,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不跟着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走,只跟投资人的热情走。
这种看起来很完美的童话世界,并不是平台想特意为之的,而是一个从源头就造就的死局,一个与各种合规文件完全相悖的死局,一个脱离开信息中介本质的死局,一个只要继续管就会坍塌的死局。
可以很明确的说,如果严格按照“108条”来进行验收的话,这个死局会被打破,但整个领域会先坍塌然后再重建,如果不按照“108条”来进行验收的话,那么就继续延长备案时间,并不断边缘化这个领域,直到消亡。
想让这个领域留的其实是监管,但很多事情不是完全能由文件来决定的,这里面已经参杂了太多的风险性因素,很难通过既往的信贷风控手段以及内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的规避。
毕竟参与主体已经形成了,灵活性极高的平台、可爱的投资人、以及早期很好后来被迫黑化的大量借款人。这些参与主体构成了这个领域的主流,而那些真正在给实体经济输血的平台,只能分布在零零散散的角落,考虑着是否直接对接机构算了。
现阶段,无论是投资人也好还是监管的服务机构也罢,都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整个P2P领域借款人的合理性,抛开普惠金融,消费升级这些大的概念不谈,究竟是谁在向P2P平台借钱?他们是否有明确的借款用途?钱究竟被用在哪了?目前据我了解,资金端以平台为单位,依然是独立竞争的关系,但是借款端早就已经交融的很厉害了,很多借款人都在同时向多个平台申请借款,无论这个平台的风控能力有多高,都无法阻止这种共债性所带来的风险,这里还不包括,P2P平台的借款人跟银行信用卡的交织关系,毕竟后者对借款人的约束力是非常强的,一旦这些借款人把从网贷平台借到的钱用来归还银行后再借不出来了,那么他对于P2P平台的风险也同样是加大的。宏观经济下滑、网贷领域共债、银行去杠杆,P2P领域流动性丧失、老赖的抱团取暖(反催收团队的壮大)、扫黑除恶对线下催收的限制、监管对去刚兑以及信息中介的要求,共同构成了这个领域现阶段的真实景象,寒冷而残酷,更不可能是一个童话世界。
【小象智投频道】
懂风控、会投资,一个爱分享的小姐姐~
PS:这里还有小象的平台观察文章音频等着你来收听哦:)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为小象原创,如若转载,请联系小象获取授权,谢谢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