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系统的概述
形态: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心象之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1.1 主血:营养、心生血
1.2 主脉: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
现在的观点是脾为生化之源,肾精化血,生血的主要是脾和肾,当然如果血化生不足,补脾和肾还不够,可以再辅助补心阳。
补心阳大都用肉桂,补阳以化气,特别是女性月经量不多且血色偏淡时。
但肉桂是热的,使用时要考虑气候,冬天用好一点,夏天用,还要加其他药来制约它。
肉桂虽热,却不易上火。
桂树的树枝,皮的部分叫桂枝,树干部分叫肉桂。
树干部分还可以细分,底部的叫肉桂,中间的叫官桂,上部分叫薄桂。
肉桂温五脏六腑,位置最低,温的范围最大,官桂温中焦,薄桂温上焦。
桂枝以上焦为主,走四肢,发散。
肉桂是厚树皮,往下走,引火归元。
三、血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1. 血液充盈
2. 心气充沛
3. 脉道通利
以上3个条件都满足,心就处于正常生理状态。若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心就处于病理状态。
生理状态(即健康状态)下的表现:
1. 面色红润(有光泽比气色好更重要)
望诊时,一看颜色,二看光泽。光泽代表人的神气。中医宁愿有光泽,色不漂亮不要紧。此处因为血是红色,故要求面色红而且润。
2. 舌色淡红
3. 脉象取中值
4. 心胸部未有感觉(不刻意的话,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
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时的病理表现:
1. 血液不充盈——心血虚:
①面色苍白、萎黄(萎就是没有光泽)
②舌淡
③脉细(假设脉本来应该是一指宽,可是因为血少不充盈而变细了)
④心悸、怔忡
⑤头晕眼花(血不上涌)
心悸轻,怔忡重,心悸是在有诱因的情况下,比如被外界很轻的声音吓一跳,怔忡是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比如好好的突然心跳起来。
心血虚导致心悸、怔忡,用西医的机理解释可能比较好理解。
我们人的心搏,每搏输出量大概是80-90毫升,我们用80来算。
正常人的心率平均应该是72,我们也取整80。
80×80,每分钟输出6400毫升。跟正常值每分钟的输出量6-8升是吻合的。
血虚可能每搏输出量只有60,为了维持每分钟输出6400毫升,心搏必须达到100以上。心率一加快,就感觉到心跳。
还有一种情况,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也不变。心搏不是把所有的血都搏出来,里面还有残余,正常人可能是100搏出了80,而血虚之人本来血就不充盈,可能要加强心脏收缩率,强行挤出来那么多,所以也会感觉到心跳。
2. 心气不充沛——心气虚表现:
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②面色苍白萎黄(气无形,属阳,主动,血有形,属阴,主静,所以血的运行要靠气来推动,气虚推动无力,血去不到该去的地方)
③舌淡(舌的颜色和面色是一致的,只是舌头颜色变化更敏感)
④脉弱(无力)
⑤心悸/怔忡
气虚,力度不够,就像本来只能挑100斤的,现在要挑120斤,身体疲累,承受不了负荷,也会产生心悸。
还有的人,特别是女性,可能脸色不太好,有点贫血,同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是气血两虚。
3. 脉道不通——心血淤阻表现:
①面色晦暗/青紫
②舌晦暗/青紫、舌淤斑/点
③脉涩(不畅)
④心悸、怔忡
血管不通,心脏要泵血出去,必须更用力,一用力,就有感觉。
⑤心前区疼痛
不通则痛,平时多半是憋闷,发作时就是刺痛或者绞痛。
4. 心阳虚:心气虚+寒象
阳虚则寒,血液一寒,运行减慢,容易往淤的方向发展。
心阳虚很多兼心血淤,心气虚很多也兼有心血淤,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减慢,只是阳虚造成淤阻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比气虚造成的淤阻更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