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了最新的专访“天才”翻译家金晓宇,视频中,金晓宇娓娓道来,阐述了自己的生活观,他说:
纸寿千年,人的生命有限,但著作可以留下来,流传千年。
书就是我的子女,我没有成家,没有子女,我就把书当成了我的子女。
现在的这部翻译需要两三年,如果能和爸爸一起走过,那时爸爸88岁了,我就初步满意了。
从央视的采访视频,第一次看到金晓宇本人,戴着眼镜,与心目中想象的斯文学者形象完全一致,偏偏这样一个学者,有着太多的身份:
一位因意外而左眼残疾的残疾患者。
金晓宇六岁时因为邻居小孩的玩具手枪里放了一根针,打在他的眼睛里,最终因为眼球晶体破裂,左眼失明,从此他只能是斜着眼睛看人。
一个正常的孩子,从此变成了身有残疾的孩子。父母亲的难过伤心可想而知。
一位“双向情感障碍”,要经常去精神病院的患者。
高中时,不幸的是,金晓宇又患上了“抑郁躁狂症”。
一旦发起病来,控制不了情绪,砸东西摔物品打人,家里的电视机被砸坏好几台。走在路上,上去给迎面走来的人就是一拳。
一旦疾病发作,就得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但是他安静下来,不单与正常人无异,更是有着常人没有的专注力和智力:
没有正式上过高中课程,高考下来与一本线只差三分。
没有人教他学习外文,仅靠自己自学,熟练掌握多门外语。
一位在父母的帮助下,克服疾病,自学成才的优秀学子,天才翻译家。
都说,天才是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和一分天赋。
金晓宇靠自己的勤奋、自律和努力,完成了杭州大学自学英语课程,另外自学德语、日语,看遍了杭州图书馆的上千部外文书。
辍学在家的那些年,他没有用爸爸给他买的电脑上网打游戏消磨时光,而是一遍遍看外文电影。他贴上纸条挡着电影字幕,看电影原文学习翻译。
他那些年每天出门要去的地方,就是去杭州图书馆,去借阅外文书,他跟爸爸说:爸爸,杭州图书馆的外文书都有我的名字。
他通过中外译本,比较研究外文翻译,揣摩译文。
十年寒窗苦读,为他的翻译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所以,在母亲的南大同学提供一个翻译机会时,他牢牢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自信地跟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我翻译的不会比别人差。
因为自己有这个底气,所以可以足够自信。
都说翻译其实是第二次创作,他的勤奋努力,换来的是二十二部精确无误,文笔完美语言生动感人的翻译著作,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位译本从来不会出错,深得编辑们喜爱的天才翻译家。
他对翻译认真用心到从来没有一个错字,错句,错译。
他的每一本翻译,父亲都是第一个读者,从来没有发现过错误。
寄到出版社,编辑们更是争着做他的编辑。
与其说他是天才,不如说他更是一位极其严谨的学者。
他的勤奋,自律,努力,成就了一位天才翻译家。
一位非常孝顺,懂得感恩回报的孝子。
童年时即使眼睛失明,面对伤心难过的父母,他反而懂事地宽慰父母亲不用难过,自己习惯了就好了。
即使被病魔折磨控制,忍不住要去砸东西发脾气,但是从来不砸妈妈辛苦持家的那台缝纫机。
内心深处,潜意识里,他深深懂得母亲的辛苦。
妈妈近三年患病瘫痪在床,他细心耐心的照顾,洗澡擦身抱着上厕所清理大小便,从来没发过一次脾气。
即使疾病发作时,他也从没有对母亲发过一次脾气。
孝顺,是他的本性,是刻进骨子里的。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金晓宇的孝道,让我们看到了养育与赡养的循环,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孝子”的典范。
金晓宇在采访中说,这部著作翻译要两三年完成,如果能和爸爸一起走过,那时爸爸88岁了,我就初步满意了。
他的满意,是能陪着高龄年迈的老父亲一起走过余生,让老父亲能亲眼看到自己完成的译作。
如果说白玉有瑕,那么,金晓宇的自律努力,他的孝顺,遮掉了他的疾病这块阴影。
正所谓“瑕不掩瑜”,他让自己这块璞玉,发出了玲珑剔透的心灵之光。
这光直达我们的心底,照耀了太多迷茫的人,让大家感动流泪之余,深深明白了:
好好活着,经历怎样的苦难,都不要放弃。
接连不断的苦难,没有打倒金晓宇和他的父亲母亲,他们一家相扶相持,彼此给予温暖,一起与命运搏斗,在挣扎中前行,谱写了人生的赞歌,展现了生活的意义。
祝愿金晓宇译作顺利完成,期待!祝愿他的老父亲平安健康,愿他们一起陪伴,走过未来更长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