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感悟80|意义

作者: 梁梦婷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11:13 被阅读5次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克特.弗兰克,在二战中大部分时间被困于纳粹集中营。(他的妻子和父母在集中营中死亡。)在其痛苦历程中,弗兰克观察并思考了自己及其同伴的悲惨经历。这些观察使他相信,人类的主要内驱力并非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性驱力”,或是阿德勒所强调的“获得力量”,而是“获得意义”。(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详细描述了其经历和观察。)

    本周的翻译仍是关于“对观察力相关应用”的话题,其中作者提及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作者弗兰克完成此书的缘由及观点。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并不陌生,我曾在2017年9月20日读完了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并在读罢后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发于简书。(原文链接:梁梦婷-《活出生命的意义》|面包、人性、痛苦

    此次翻译再遇此书,通过翻译以上短短不到200字的文本内容,我开始以另一种视角来审视与观照弗兰克的写作意图。他受到过人生中最为悲惨的打击——最爱的家人在集中营中相继死亡。事后,他在悲痛中“掺杂”一丝客观与冷静,通过不断地思考与观察,得出自己对于人类“驱动力”的观点——意义。而其大多数写作素材都是来源于对集中营内每个人每件事的细致观察与反复思考,在此过程中反思与反观自我,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心,以较为理性的基因分析与探究集中营内每种角色(犯人、军官等)、每个阶层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变化,从而将生命赋予意义,给予自己活下去的充分理由。

    由此可见,若弗兰克没有对于周围人事的敏锐性,就不会具有“观察”的潜意识,而就不会赋予自己在惨痛境遇之下活下去的理由,从而就不会完成这本以“意义”为观点的心理学著作。

    其敏锐性来自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并非对于表面事物的浅层描述,而是从一件事一个人来思考与联系其它相关人事;这种观察力也并非只运用视觉工具,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更为客观、更为全面、更为立体地观照世间万物中的某个易被忽视的人和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感悟80|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gw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