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晓
温馨提醒:允许转发链接,未经许可擅自篡改发表,责任必究!还请看官尊重笔者。文明阅读,分享皆无代表性,且看且分辨。
2018年2月12日,几乎同时被一篇2.7万的文章一夜间刷爆了互联网的所有头条版块和热门话题。来自北京作者:李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晓晓花了整整2小时17分钟,反复看了5遍,也在网站浏览了许多相关的热议和评论。在哪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夜不能眠。只是逝者已矣,生者节哀,医生加油!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在这篇近2.7万字的日记里详细记录着,作者岳父从流感到肺炎、从门诊到ICU,29天阴阳两隔的经历。涉及就诊、用药、开销、求血、插管、人工(ECMO)等等信息。看过人会发现大家震惊核心是:流感竟然会致命,86万的感冒你敢得吗?
而流感下的这位北京中年人,算得上是条件较为优渥的中产人群,家在北京,有购买几百万商业保险,有车有房,拥有医院人脉,有家庭亲戚的后援,流动现金可以支撑三四十天昂贵的ICU。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遭遇也有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能妥善地处理吗?或许这才是大家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
其实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字眼,反而如何活着,却成了最头疼的热门。互联网时代足不出门,便可观天下事。为什么这篇文章网民呼声如此高,反映如此激烈。我想大家真的发自内心疼痛了一回,笔者用29天的生活经历呈现了13亿人的命运影像。有可能在今天的你,或者明天的我之间再次发生。我们谁也猜不透命运的底牌,因为未知而恐惧担忧,最后陷入沉思。晓晓其实感触也很深,2012年父亲大人因急性胰腺炎坏死,而经历了20天的生死抗战,索性命运善待晓晓。所以在一场突如其来变故前,需要承受的不仅仅只是经济损失,更多是心理创伤。
在相继一周多的时间里,网络平台上就出现了各类关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读后点评和感悟。这篇长文确实给了当下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疼过之后,大家开始疯狂对这个事件侃侃而谈。也云集了各行业的大咖,撰写着各种长篇大论来解读这个热门事件。中国人特别奇怪的一个现象就是,总抽丝剥茧和自己有相关利益价值的信息然后各抒己见。甚至偏离道德,行业彼此踩踏。只是因为利益桎梏了内心的天平,所以无法再客观公正的看待生活里的任何事情。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而说到底,谁的人生不是缝缝补补。《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背后有多少像笔者一样的中产或者贫穷中产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家庭最疼的伤疤?
同样的事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除了载体不同,本质一定相同。而且还不一定具有笔者的沉着冷静,作为当下承载着最大生活压力的人群,一定是已婚家庭结构的青壮年和中壮年(25-50周岁)典型的1+2+4家庭站绝大多数,上有老,下有小,身边有个老大嫂。正在面临着人生压力最大的阶段。尽管生死有命,但是学医的人深知,医学,医院,医生也不过是无限玄妙的延缓着向死而生的时间。学术者和社会个体存在常识的差异。常识可救人于危难一线,但常识多不常见,晓晓也只是也只能是略知其微,医生仁心,晓晓但求这略知部分也能如愿渡己渡人。
一、社会生活
1(矛盾)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的生活习惯,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天就像爆米花一样的大小问题炸开锅。生活必须要有决策者,不然就直接分开居住。
2(中庸)人不能太作,别总想着跃跃欲试斗天斗地斗命运,咋不上天呢?凡事别太任性。吃亏的还是自己。
3(教育)如果条件允许,孩子最好不要给老人带,因为年代差异,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养成忽略科学生活观念,过分宠溺,也容易因孩子教育观念不同产生家庭矛盾。正确教育孩子尊老,敬老,爱老,常回家看看老人,尽管现在很多异地婚姻,实践起来有难度,尽可能的避免吧。
4(预防)生活环境污染,每年会有不计其数的新型疾病产生,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尤为注意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增强体抗力,少去凑热闹,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通风良好,常备日用药品和体温计等。不能判断时及时就医。要有常识疾病风险的危机意识,不能总托。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二、医疗行业
1(市场)中国的医疗市场整体来说还不是市场,之后的很久也不会。你会发现真的遇到重大就医问题是,一定会抓起电话找关系,即是改革开放四十八年后的今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意味着三十岁后的你,需要多认识些医生朋友,还得对他们好一些(不知道社会太现实,还是风气讽刺)
2(免责说明)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作为整体还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市场,之后很久也不会,这个事实或者判断意味着,中国公立医疗系统的第一动力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免责。别去和这个系统内的个体较劲儿或者为难他们,哪怕她/他是院长。
3(学科) 中国医疗体系演进到今天,形成了一些总体学霸、专科学霸、巨无霸,存在即有一定合理性,任何个体病人或者医生都撼动不了这个现实,所以,请面对它。注:具体排名、口碑、情况就不阐述了
4(未知) 现代医学逐渐精进到今天,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比如,我们并不完全知道,2003年的SARS怎么来的,去哪里了?解释不了。
5(行业)现在离当年协和从北京,上海,江浙地区挑选高考状元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医学领域的人你问他们会不会让孩子学医,他们一定不会。而医院那张床,过去几十年都没有的清晰的系统,未来嘛,呵呵。
7(费用)某些医院是不在医保范围之内的,医保也不能解决一切。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三、经济风险管理
1(中产现状)看到有人说:消费不断升级,财富不断缩水,是中产阶层的伤疤。晓晓认为它不仅仅只是中产家庭的伤疤。这两样东西并都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那个家庭不要面对这个问题呢?只不过中产阶级相应掌握较多的话语权,所以伤疤被放大。中产人群他们教育良好,工作光鲜,多居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年收入相对在20万以上,即要求品质生活,工资增长速度又跑不过CPI,所以被称为“最焦虑的人群”
2007年末,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10年后的2017年末,这一数字扩大到了167.68万亿,足足翻了4倍!这是什么概念?手里的钱如果没有增值,工资也没有上涨,那么2017年的1万块,可能仅相当于2007年的2500块。大家明白么?
晓晓每天都会在微博里回复来自全国的各种微友提问,大部分都是关于婚姻,爱情。看到他们兴致勃勃提问90后为什么不愿意结婚时,却不知道大批80后新中产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中年危机。晓晓只能叹气。
行至中年,别说升职连就业道路都越来越窄,想跳槽但空间有限。相对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吃饭,生活,教育,养老,每一项都刚需,躲都躲不掉。除此以外还要面对比刘翔还快的物价飞涨和高昂的贷款。
(晓晓为自己家庭做过计算,3人吃饭,什么都不做只吃饭,吃到70岁,餐标15元/人/餐,就吃饭就需要487万。487万还只按当下物价计算。不用怀疑晓晓的数据真实性,姑娘是专业从事财富规划的。所以,请大家想想,一辈子真的要花多少钱?算上生活,教育,养老,购车购房,你能不能赚1000万我不知道,但最少会花掉1000万,想知道计算方式可以留言)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93%的收入来自工资,每月仅还贷款的支出就占收入的58%。这意味着一旦失业,或者健康出现问题,将迅速返贫。现在明白国家为何大力倡导全民购买商业保险了么,想要实现中国梦2025年全民小康生活,就必须解决民生吃饭,就业,看病,养老的问题,单靠社会提供的医疗保险,是无法做到全民小康生活化。风险面前人人平等。
流感下的那位北京中年人,比大多数人条件已然是好很多,我前面有介绍他的背景。还有之前被刷屏其他事件,不管中兴程序员跳楼自杀、某科技公司创始人被骗婚自杀、携程以及幼儿园虐童,无一不揭示了中产的脆弱贫穷。
从财富阶级的分层来看,年收入在20-100万的中产算得上比较有优越存在感的人群。但回到公众利益上,所谓的中产,除了在网络舆论中拥有较大话语权,可以无限被放大疼痛,本质上大家都一样不堪一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场风险后,就差灵魂还没全剧终。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三、经济风险管理
2(优化资产配置)建议大家从新审视自己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配置的合理性。确保自己在风险面前有抵御的能力,为保护的人真正做到遮风挡雨。不懂可以问,不会可以学,不懂还装麻木,那就只有等着和风险玩儿一次,感受一下爽不爽,再从头来过。无为而无不为才是人类该有的智慧。可以无动于衷,但是未来真的要反省了自己的时候,别忘记晓晓从头到尾,都有告诉大家,规划人生很重要,没有框架的建筑物,谁敢说它安全?
放眼全球背景下,稳定中产阶层的人数仍然不多,而脆弱中产的规模却在剧增。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对世界银行(World Bank)有关122个发展中国家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展示了这种命运的转变:
随着贫困人口下降,生活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上狭小区间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往往只有较少的人能够超越这个水平。结果是,世界四成的人口现处于脆弱中产之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焦虑,面对涨幅日益缩小的工资和增幅日益扩大的支出,在无力+脆弱的大环境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可能地改变自己。十年前你身边的人根据你父母的收入来决定对你的态度,十年后你身边的人将根据你的经济条件,来决定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和孩子。善良的人类,醒醒吧
如何正确优化自己的资产配置,是科学化,合理化,的财务制度安排,不是瞎折腾,那在大家已有的金融资产里有没有能够实现,收益稳定,持续增值,且本金安全的长线规划呢?不是说你把钱分散投资了,就叫规划,投10个地方,10个地方都不赚钱,规划的什么呢?不好比自己知道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又把所有的篮子放在同一辆车上,不等于白忙活了?
对于大多数中产人群来说,并不是说他们不够富有,而是他们因为小有成绩,会忽视了通过学习构建安全感的重要性,当触及到职业天花板时,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另辟蹊径,才能掌握新的能力创造财富并合理建立安全稳健的资产结构。避免出现笔者的悲剧
请大家罗列出自己可以带来收入的一切投资工具,认真审视投资工具的使用是否合理正确,每个人情况不同,对投资工具的驾驭能力就不同,那产生的结果一定不同。有时候看着别人炒股赚钱,自己进股市逛一圈出来喝酸奶都只能舔瓶盖了,好意思说自己会使用股票工具么?晓晓的朋友深圳某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老板,属于高净值人群4.4亿资产,因实业投资管理结构调整不当,业务经营受到重大损害,却依旧我行我素并高负债经营,最后因财务问题被迫停业,法院对其证券做出停止转让裁定。这件事的出现,刷新了晓晓对财富管理的思维,在恩师指导下,开始了针对中产以高资产人士的研究,功成实现了资本运作与风险结合管理的案例。
所以曾经有资产,不代表以后有资产,有资产只能说你有钱,有钱和有钱花是两个概念。多的是开奔驰没钱加油的人,看看你们身边的煤老板,地产大亨,都是个例。不用看他们的光环,背后多的是人资不抵债如刀尖行走。生活靠运气只能一时,真正的生活智者,是热爱生活,有责任心,有前瞻性,做事有计划,稳妥有序推进。才能在遇事之时笃定淡然从容面对。能否做到安全的驾驭财富才是当下中产人群应该慎重考虑的。晓晓肺腑之言讲的够多,能不能让看官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不知道。
四、保险
86万一场流感得的起码?反正晓晓是不行。虽然晓晓只有28岁,却早已给自己规划了足够通胀50年的重大疾病保额。可不想将来一朝风雨前,人没死先感受诛心。购买保险的行为,不是让我们可以任性消耗自己的健康。因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感冒都得如此小心翼翼了?从此以后,中年危机除了油腻、发福和脱发以外,又多了一项:医疗费用。
唯叹:君不见,一场流感几十万,朝如青丝暮成雪。生不起,死不起,生死如局,是生是死,靠自己。
刚从事保险那会,觉得自己可卑微了。以前是众星捧月的商业励志名媛,到保险公司的保险销售,我都服了自己的韧性,真是仙人掌,扔进沙漠都死不了。中间的嘲讽不言而喻。
收入从来不是我关注重点,众所周知我是个原则性极强还高傲姑娘。熟记保险条款和保障责任,还有所有相关的法律知识,经常受邀请去其他地区分享。一个保险新人只用了72天,业绩就走进了省top。而这并没有让我找到我要的答案,从此便开始疯狂求学,也有很多知名的经济学家都曾指导过晓晓,他们让我接触了宏观经济学。但真正让我找到答案的是一位从事了近20年投行工作陈老师。他的一句话让我像CT模式一样洞察了保险的本质。也成就了自己的慈善理想。一直以来晓晓都相信善良里藏着贵人,不论自己面对多少困难,总会有贵人相伴。希望大家去购买保险时,首要的不是关注产品,那个不重要。根据沟通先判断这个人是不是专业,专业不只是产品,更多是从业者职业精神,因为好的服务还涉及到热情,全情投入。保险者的专业程度可以改变一个家庭未来的命运,切不可做恶。共勉
保险的文章,晓晓写过很多,可以参考专业部分帖子,这里不谈保险过多的话题。而人生是你的,风险是你的。选择,还是你的。
能不能正确使用保险,完全覆盖风险。取决于大家把保险当什么?把保险公司又当什么?是替你出钱的取款机?无需募捐的慈善机构?还是一个天天琢磨怎么从你手里骗保费然后有事千方百计不赔的黑心奸商?
怎么看保险,保险就怎么对你。
晓晓只能说,它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它促使我们面对自己能力的边界,又承认主动应对的意义。它是反人性却又顺应人性的存在,正确理解人性,理解人生。而中产人尽量学着用智慧来修补你我的人生。尽量不留遗憾。
到底是什么撕开了中产人群最疼的伤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