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需要合同制,编制这样类似于tenure(终身制)的雇佣关系,本身就是需要被用工作成果来赚取,而不应该是在工作第一天就能获得就永远不会失去的。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在一份工作里,我们很难have it all,那么稳定性,工作节奏,压力值收入,成长性,单位的厂牌到底什么最重要,在找到工作的时候当然希望什么都有,但是面对央媒这个招牌,可能其他东西未必那么重要。因为雇主比应聘者还了解自己这个招牌的价值。
还是那句话,牛人没有编制不要紧,自己就是自己的编制。
我的很多朋友一辈子都待在家乡,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三线城市。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主要来自新闻和网络,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犹如他们的洗手间那么大。
其实,多接触人也很有意义
疫情改变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过去可以面对面的说话交流
现在能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以后,可能握手都是敏感行为
以宏大的爱做微小的事,天下将不再有难事。
为什么一定要插嘴或者插手别人的生活呢,这是谁教的毛病。
师太那句话,我觉得可以解释万物
就是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
无论他是残疾还是贫穷还是寒冷
这是他的修行
一定還有一些會讓女性變得有趣的東西,是超越年輕或年老的。我希望在我死之前,可以找到這些東西。--Peter Lindberah
微信用实力向大家证明了,只要改版改动了用户习惯,用户纷纷认为老版本好。但是你想下载一个2016年的微信老版本来用吗?惯性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三个月后,新版本操作又会成为你新的惯性。你不想要的往往不是新东西,而是不想要“茫然的适应期”
其实“表达”这件事,本来就是很片面的,我说出来的话,只是一个角度而已,并且是暂时的。现在这样想,不代表永远这样想,随着经历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就,不要擅自觉得多了解谁随便下定义什么的。不是千人千面,是人人千面。
体力阶层对于读书有两条巨大的误解:1.读书就是成就;2.读书等于赚钱,没想过亏钱。其实,学历只是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只能算门票,如果要在巨大的竞争中胜出,你的学习能力、沟通表达、思维决策、选赛道和勤奋,这才是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觉得年轻的时候真的不要太局限自己,互联网生活也不要限制在“三观不正”和“三观正”这两句话之间,因为除了一些大家达成共识的事情,比如不要杀人放火,不要害人这种以外,还有很多事情之间的区别其实就等于是你喜欢吃芹菜,我喜欢吃西红柿。
不用觉得别人吃西红柿很难以接受,也不用觉得你怎么可以吃芹菜。
就像那句话说的,世界上有十亿个人,就有十亿种正常。
年轻的时候多看看风景,多见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不一定要认可,但可以让你活得开阔一点。动不动去点评别人的生活,不会让人觉得你的三观正过所有人,只会让人看到你的眼界和见识。
有现实基础生活气息的剧本,衣食住行严重脱离现实的内容怎么可能让人跟你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