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法府论辩
法府论辩 | 辩论语境下的聆听哲学

法府论辩 | 辩论语境下的聆听哲学

作者: 我方四辩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08:12 被阅读0次

    《论语》当中,孔子说过这样一段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谈判领域当中,熊浩先生提出一个谈判的经典范式——听力的三角形。(详情请参阅:熊浩,《熊浩的冲突解决课:谈判》,法律出版社,2017年5月)

    这个三角形的起点是提问,拐点是聆听,终点是反馈。

    有关提问部分的理念,我在质询的相关章节当中,已经清晰的勾勒,你可以翻书去回顾。而在实际上,反馈更多关乎于技法,所以我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予以澄清。那么,作为反驳部分的第一个章节,我将试图与大家沟通一个重要的观念——聆听。

    在哲学中有一个经典的问题。

    在寂静无人的旷野当中,一棵大树轰然倒下。而当它倒下的时候,究竟有没有发出声响?

    关于哲学意义的探讨,我不做过多的诠释。由这个哲学问题引发的另外的意义,是对于Hearing和Listening这两个在中文语境下,全部翻译为“听”的不同解读。

    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认为,这棵大树倒下之时,与空气的摩擦、与大地的撞击以及自身的断裂等等这些物理意义上的声音,一定是存在的。所谓的Hearing是指能够听到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声响。

    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则认为,树的倒塌无论发出怎样物理的声响,都因为它处在旷野而无人听到,所以它没有发出声音。所谓的Listening更多的面向人能够接收到的声音,是出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辩论当中有关聆听的观念是Listening语境下的含义。

    在谈判的课程当中,熊浩先生做过一个小的实验:当你闭上眼睛,全身心去听,你会接受到许多不曾关注的声音,比如风声、椅子的响动、呼吸声。

    人类的生理进化为听觉器官衍生出一套机制,我称之为选择性失聪,也就是一些你觉得无用、无益、无聊的声音,你的听觉神经会自动的选择不接收。

    在辩论当中,我不得不指出这一项在我看来几近反人类的赛制——打断。

    当然,这里需要做两点澄清:

    第一,如果对方明显在胡搅蛮缠或者在讲与核心议题无关的事项,该打断就打断,因为这是出于比赛效率的考量。

    第二,打断当然会有其自身的功用,在这个部分我指向地打断,是不听对手说完言之有理的陈述而从中拦截。

    有相当多的辩手,似乎很享受打断的乐趣,因为他们认为,打断的越多、越激烈,越能引起评委的共鸣。我要指出,这种思想是辩手要洗刷的原罪。如果你打断对方言之有理的陈述,在事实上只能给评委一个反馈——你怕了。

    是的,辩论不就是双方在说理吗?你凭什么用自己打断的权利去僭越对手说理的权利?

    而倘若真这样做了,我往往发现,双方的争执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无关乎内容,而关乎情绪,而情绪的控制,是辩手的基本能力。

    似乎有点偏题,但我在上面这么多的铺垫、陈述、描摹,倘若你能理解清晰,那么下面的内容,你也将感同身受。

    回到聆听的部分,在表面上看起来,聆听似乎是一种选择。它帮助你选出自己想听到的部分,而不想听到的部分被自动的忽略。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是对于聆听最大的误解。

    在辩论语境下的聆听,其应有的状态是:无论对方说理、提问还是在进行无关性描述,我们能接收一切,从中凝练出对方隐含的真意。

    似乎有疑问,交给选择性失聪的机制不是更高效快捷吗?

    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你不能保证自动选择的内容就是对方的核心内容,即便是经历过无数比赛历练的老辩手,也会有个人的偏颇,更何况是初学的我们。

    第二,能够聆听对手的发言,不仅关乎于评委能不能和你同时接收相同的信息,也关乎于对对手的尊重。

    当我们明白这两点,再回来看辩论中聆听的应然状态,会不会有新一层次的启发与思考?

    你觉得这只是技术?

    你太天真。

    回到最开始的故事:孔子对于他一生的描述。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当然,在这部分于我们最重要的是“六十而耳顺”。

    什么是耳顺?

    大概的译文是听进听出各种不同的意见,但实际上还应当有扩展:能够聆听各种不同的意见而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起伏,并通过聆听来获取言者最深层次的含义。

    你,似乎发现了什么?

    是的,这是辩论语境中聆听的奥义。

    聆听的应然状态是听尽对方的话语,不喜、不悲、不嗔、不怒,从中撷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凝练对手背后的深意,然后作出反馈。

    (佛经中记载,如来佛祖释加牟尼不悲、不喜、不明、不寂)

    当你以为我在讲技术,但实际我在讲理念。当你先入为主的断定,我在这一章节没有讲理念而讲了技术,在心中暗暗自喜我写书发生了巨大的构架错误。

    我却告诉你,这是理念的奥义。

    这何尝不是你所实践的打断?

    接收、撷取、选择、凝练,四位一体组合而成的聆听,才是辩论语境下的聆听。

    这聆听,你以为是实实切切的技法,然而我却告诉你,这是古时圣哲历经一生升华的精义。

    是的,耳顺,或者聆听,是儒学的真谛。

    你要问,这简单的道理,何以成为深邃的儒家内涵?

    倘若你承认,如今的我们还践行着儒者的理念,那这就是我们还得以实践的支撑、柱石和原因。

    是的,耳顺,是儒学的真谛。

    是的,因为聆听,辩手方显儒者的风范。

    (本想正常的找一张儒释道三圣图,意外的发现这张“基”图)

    十一

    请记住:你可以反驳,但不可以僭越。

    本文节选自拙著《法府论辩——兼论辩论理念与技术》(原《大日神辩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法府论辩 | 辩论语境下的聆听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zq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