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教育考察散记
之前,对文成的了解只知道它是刘基故里。一个出王佐,帝师的地方。以及这个地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这次,在温州教师教育院的组织下,我们去文成作教育考察。习惯了城市的盛宴,偶尔品尝一下农家小炒,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何况对山区教育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教育现状的全面感受。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县城,在山的怀抱里的一个小山城,前面有一条较阔的溪流日夜奔鸣,见证了这座小镇的桑田。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文成实验小学。这是一个人多校园面积拥挤的学校,创办于1840年,春秋百度,桃李满园。培养了大批国家级名人。校训为“和平,勤奋,创新,乐学”。可惜在校长介绍时简单带过。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一独特的校史资源,以史育人。是不是更能彰显这个百年老校独特的文化魅力呢?校长的介绍也重点讲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山娃乐艺术节”师生为群众写春联活动,道德实践监督卡制度,环保教育,书画教育,无线电测项科技活动----怎么来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呢,我以为不能仅从一些活动,和一些教育成果而言,更应该理解为一个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一种强烈的学校气息,让人在其中如入兰室,幽香绕人,深受陶冶。听完介绍,我们又实地参观校园,在一个教师办公室我看到一位老师正在伏案临贴,米芾的《苕溪贴》----难得在这浮躁的物质时代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坚守宁静。
下午,我们来到二源乡学校,相对而言,这才是文成的“本土”菜。这是一所山区寄宿制学校。据说寄宿制学校在文成已经有60多所,占全县61%。推行这种办学模式是基于山区现实,有力整合了山区有限的教育资源,消除当地学校“小,差,散”的特点,解决了山区儿童就学不便的困难。同时,学校的整合,更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更利于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二源乡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0年合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磨合和摸索,学校很快得到发展,尤其是寄宿制管理经验得到市教育局的肯定。2004年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经验交流现场会就在这里召开。学校校长在介绍会上自豪的说:一个学校有钱可以办好事不算什么,如果没钱也能办很多事,才算本事。听了,让人汗颜。最让我们感动不已的是学校的一些德育做法:
1, 爱心店----在学校门口传达室旁的小屋,一块木板钉着,什么写着“爱心店“。其实也就是小卖部,这里出售的有文具,生活用品,副食品等,主要供应寄宿学生。不同的是,这里的“老板”是学校里的学生,每学期,学校先垫资,由部分学生组成经营小组,自主经营。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小卖部的赢利全部用于特困生及其他爱心扶助-----能帮助别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呀
2, 劳动基地:学校旁边多地,学校分块落实给班级负责管理,学生们种上合适的自己喜欢的农作物,班级每周开展劳动,收获的季节到了,他们把劳动果实卖给学校,作为班级收入,学校厨房还免费提供一餐。----劳动是多么快乐的事
3, 养猪场---学校养了15头小猪在操场一角。每天食堂的剩饭剩菜都来喂养小猪。等到猪肥膘壮杀猪时,学校按当地的风俗摆上一餐杀猪宴,全校师生都能吃上一块肉,教师这时有点特殊化---还可以分到一小盆猪血尝尝,真是全校共乐----和谐的人际关系多么幸福。
-------这就是二源乡学校的德育做法几点。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快乐的参与道德体验。
离开学校时,正是黄昏。太阳要落了,离我们很近,可能是因为这所学校就在山顶的缘故吧,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了它的灼热。
(二)
考察了两所学校,看到的印象如蜻蜓点水般的过去了,而我的浮想却如圈圈的涟漪。其实,我们看的学校在文成是优势学校,我们没有看到这里的薄弱学校。来客了,总喜欢端上最好的饭菜,教育考察也是如此。在这样贫瘠的山区,为了生活有许多人选择走出去,甚至走的很远。如文成的玉壶就是全国有名的侨乡,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回来了,车水马龙,他们的骨子里仍然有一种文成情结。文成教育局领导也惋惜的谈到,这些年文成优秀教师外流的现实。水之所以成江湖在于它的不停滞,只是难勉总会有些“本位”的考虑罢了。
文成有两大全国有名的景区,刘基庙和百丈祭一人文一自然,近年又推出铜罗山大峡谷什么的。趁空,我们也游览一番。行千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必要。关于刘基,以前读过写他的裨官笔记,刘基庙的导游也介绍了“文成人眼中神化了的刘基”---50岁出山辅助朱元璋,到65岁被朱赐死(正史上记:居京病笃,归里而卒。可能悲剧的结束更能让他的形象千古吧)。其实我也喜欢刘基,他的文才谋略,他的韬光敛迹,更有他的宽厚。如:
-----朱元璋问生息之道,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定处州税粮,朱元璋特命青田县粮止五合起科。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
---基致仕归里。朱元璋手书问天象,基悉条答,大要言:“今国威已立,宜以宽。”
或许正是此地风水养育了他的这种秉性吧!返回的路上,一副宽厚温和智慧的长者形象在对我微笑。车上,有人讲了一则让人充满敬畏的事情:今年海棠台风登陆,刘庙前的房顶有一座香炉立在上面,台风把旁边建筑吹平,香炉脚边的砖头瓦片也被吹走,甚至有一只脚悬空了,可是就是不倒----这就是刘基在当地人心中的力量吧!联想到上午听到当地教育部门正为教师能领到每月80元的福利而努力的信息,联想到在这里还有更多教师清贫而孤独的坚守着,我的内心敬意和辛酸无限。雅斯贝斯曾深情的赞颂道: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愈益清楚的看到,精神创造的工作必须有那些从内心深处获得动力的人来承当。又是什么支撑着使这些“香炉”依然挺立呢?
我请教了行家,文成的百丈漈为什么不叫瀑。回答说,叫漈是显的更大更有气势,水落下更贴近悬崖壁。文成的百丈漈分三漈,有着一漈雄、二漈奇、三漈幽等特色。“悬崖峭壁使人惊,百斛长空抛水晶;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还有怒雷鸣。”这是刘基描写一漈的诗。不过,这样的气势可能难得一见了,因为在山顶有了拦水坝(蓄水发电用)。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在游人集中的时候,人在谷底大喊一声,或者导游用电话通知上面管理人员,然后开闸放水,飞流直下的情景。要不然,凭着一漈上游200多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207米高度和天下第一瀑的称号,该有何等的壮观。 二漈在峰回水转,豁然开朗处。瀑分上下水,当中折处有一个岩廊。岩廊西侧,是600多平方米的石坪,镶嵌在岩廊凹处。人坐其中可以往外廊观瀑,瀑流如帘,飘飘洒洒,三漈瀑流大,旁边多巨石。美好的山水总有神奇的传说,百丈漈亦然。我坐在漈边的巨石上,遥想古时的这片山水,看着眼前被工业化的漈流,有点惘然---
两天的考察结束了,还有许多可以看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匆匆都成为想象的图景了。山城的人文和自然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厚实和清新。陌生的地方才有风景,这里可以让我们游玩可以让我们怡情。但是山城的贫瘠肯定让我们不能坚持不能内心宁静。于是我由衷的敬佩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