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二一八:事上练,心上求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付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后人概括阳明心学——事上练,心上磨,致良知。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是阳明心学的基础,但并不表示王阳明就完全忽视物、理、事的客观存在。相反地,他认为心的修炼要通过物、理、事来表达呈现。人的精进,怎么可能脱离物、理、事而展开呢?明人陈眉公用“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来形容“独乐乐”之境,用“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来形容“人乐乐”之境,用“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来形容“众乐乐”之境。“独乐乐”也好,“人乐乐”也好,“众乐乐”也好,虽然都是心内的体验,却也无不与他人、他物、事理休戚相关。
有一位下属官员,因为长期听先生讲学,说:“这学说非常好,只是平日里簿书讼狱等公干繁杂困难,没有办法好好学习体会。”
阳明先生听了说:“我何尝是教你离开了簿书讼狱,凭空去讲求学问?你既然有断官司的事务在身,就自断官司事务上求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审理一个案件,不能因为他应对不得要领,而产生愠怒心;不能因为他言语周全圆转,而产生欢喜心;不能因为厌恶于他的嘱咐请托,而加倍惩治;不能因为他有所请求,而勉强屈就;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杂冗多,随意胡乱断案;不能因为旁人诋毁罗织罪名,就称着他们的意思断案。这些情况中可能都裹挟着私欲,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精细地一一省察克治,惟恐因为心中一丝一毫的偏倚,导致冤枉于人是非颠倒。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具体事务求学问,难免陷入空洞如空中楼阁一般虚无缥缈。”
“没事别找事,有事别怕事”是最好的临事心态,如此才是“物各付物”的意思。没事别找事,最好是“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不要动不动就惹事上身,人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所谓“事有终始”,倘若不能让事情有个善终,最好不要让它因自己而开始;有事别怕事,反正怕也躲不开,既然躲不开,不如坦然面对。“怕事”只会导致不能全身心地应对事,从而因为心态的原因,致使事情不能得到妥当的处置。
有事时,最好的心态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常言“怀揣利器,杀心自起”,平日里“去人欲,存天理”致得的良知,正好有个检验处,这不是一件让人内心愉悦的事儿吗?
《大话西游》中有个隐喻,孙悟空因为看到城楼上的渣男夕阳武士与美若天仙女子之间的对峙,想到自己终究无法得到完美爱情,不如成就了他们。于是施法让两个人抱在一起,貌美女子觉察到孙悟空离开背影的奇怪,夕阳武士说:“我看他,象一条狗”——神仙动了凡心,和人无异;人若动了凡心,和狗无异。什么是“动凡心”,说到底就是丢掉自己的本心,而盲从于世俗之心。悟空作为神仙动了凡心,在凡心所营造的世界里,成为绝对的主角,天下所有的女子都爱着自己,紫霞仙子如此,白骨精和铁扇公主也如此。为什么夕阳武士望着他的背影说:“我看他,像一条狗”,只是因为他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动了凡心。
一个精通七十二变,曾经大闹天宫、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一个后来成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因为失去自己的本心,动了“凡心”,便与一条狗无异。平凡如我辈呢?怎么能不倍加珍惜内心里的那一点良知灵明?
有事时用最好的心态临事,在事中存养本心——致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