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出情感勒索者,免受伤害,我们除了需要了解情感勒索的定义,学会区分它和正常的情感需求外,还要知道情感勒索者都有哪些种类。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即本书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把勒索者分为了4种,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第一种情感勒索者叫作“ 施暴者”。“施暴者”又分为“积极施暴”和“消极施暴”两种。积极施暴和消极施暴应该如何区分呢?只要对方不顺从,施暴者就当场发火,用威胁、恐吓等方式表达不满,这就是“积极施暴者”。而“消极施暴者”,则会低头生闷气,类似于冷暴力。我们先来说一下积极施暴者。
田欣和丈夫长期情感不合,再三思量下,田欣提出了离婚。没想到平时性格温和的丈夫突然暴怒起来,叫嚣着“如果你离开我,我就带走所有积蓄,孩子的抚养权也不会给你”。面对暴怒的丈夫,田欣只好暂时搁浅离婚的想法,束手无策。
可以看到,田欣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积极施暴者,他的暴怒、恐吓和威胁,都是积极施暴者的一些典型表现。
消极施暴者就与此完全相反,他们不会暴跳如雷,只会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我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暴力,黄璐的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消极施暴者。每当夫妻二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丈夫都会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如果黄璐依然不愿服软,他就会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把音响开到最大。无奈之下,黄璐每次都只能硬着头皮去哄他。但无论她怎样讨好丈夫,丈夫的态度依旧是冷冰冰的,只有当她答应丈夫的要求,丈夫才会恢复成一个有温度的正常人。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积极施暴者还是消极施暴者,都是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感到恐惧害怕,从而妥协。
第二种情感勒索者是“自虐者”。顾名思义,这种情感勒索者经常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发对方的愧疚感,迫使他人屈服,以此达到目的。如果你留意倾听,会发现他们通常会说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伤害自己/死给你看/我就毁了自己”等等。小琳就是这样的自虐者。
小琳离婚时净身出户,后来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可是她觉得不够自由,想让母亲给自己买一套房子。可是母亲也只是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如果要帮小琳买房,就意味着要掏空所有的积蓄,于是她拒绝了小琳。可是小琳不依不饶,她也不去上班了,每天呆在家里酗酒度日,眼看着女儿就要荒废自己的人生,无奈之下,母亲只能给小琳买了房子。
那么母亲为什么最后屈服了,给小琳买了房子?因为小琳的“自虐”行为给了母亲巨大的心理压力。母亲潜意识认为,都是因为我不买房子,女儿才会越来越消极、堕落,内心充满了愧疚感。作为母亲,她心疼女儿,也希望女儿得到幸福,最终还是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为女儿买了房。
除了“施暴者”“自虐者”,情感勒索者的第三种类型——悲情者,更让人觉得“诛心”。他们会暗示对方,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他们就会因此伤心难过,痛苦受罪,总之一切都是我们的错。王辉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迫使妻子妥协的。
王辉几乎不会开口和妻子提要求,但是如果对方不顺从他,他就会摆出一副哀伤的面孔,妻子问他怎么了,他只是叹气,什么也不说。此时妻子就会拼命地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最后,王辉再哀怨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妻子以为是自己对丈夫的关心不够,才让他有了伤心的感受,最后只能答应他的要求,但实际上那不过是丈夫制造的假象罢了。
悲情者看起来好像很脆弱,但实际上,他们是沉默的暴君,他们的惺惺作态,会让我们感到困惑、受伤甚至愤怒。因为他们有什么要求都不愿意直接说出来,总是喜欢摆出一种很难过、很受伤的表情,让我们觉得困惑,进而让我们觉得好像对他们不够关心、产生自责,可是细想起来我们也没做错什么。
最后一种情感勒索者是“引诱者”。引诱者经常暗示他会给我们一些好处,但是获得好处的前提,是我们要付出某些代价。但问题就在于,他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多、没完没了,而他承诺的好处却始终不见踪影。这类情感勒索者是最不易被察觉的,首先他们会给我们一些承诺,比如爱,或者金钱、事业上的好处,但是前提是我们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如果我们不顺从他们的意思,那么就什么也得不到。
李华就曾和引诱者周旋过。这个引诱者是她的前男友。一开始前男友总是赞美、鼓励李华,后来他就开始暗示:“如果你能答应我的一些要求,我就给你介绍一些生意上的伙伴。”起初,李华很相信前男友的话,乖乖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做,可是后来她发现,前男友的要求和考验越来越多,而且每次当她要达成目标时,前男友总会想法设法地阻止她。
比如,前男友说给要李华介绍资源,但是她必须要放弃自己的时间,陪他参加一个饭局。可是当李华陪他参加了饭局后,前男友又继续要求李华要陪他打高尔夫、旅行等等,但是他答应的资源却始终不见兑现。
这就是引诱者的典型表现:不断抛出诱饵,引诱着李华,同时又不断对李华提出要求,只是他承诺的东西却一直没有兑现过。说白了,“诱惑者”就是我们常说的“嘴炮”,话说的很漂亮,诱惑你为他做事,可是却没有付出丝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