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的启示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14年冬,吴王阖闾以救蔡为名亲帅三万水陆之师,攻伐楚国。当吴国大将孙武率几千名精锐士卒穿越楚国北部三关险隘,布阵于汉水东岸,与在汉水西岸防守的楚国令尹囊瓦所率的楚军约二十万主力形成对峙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戍奉楚昭王之命率部前来增援囊瓦,共同防守汉水。
其间,沈尹戍通过对局势的分析,提出让令尹囊瓦坚守汉水,自己率一部人马北上方城,毁坏吴军搁置在那里的舰船,然后迂回至吴军背后,与囊瓦主力夹击吴军的高明的战略。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战略部署,然而,当沈尹戍率一部人马离开以后,部将武城黑和大夫史皇却极力劝说囊瓦率主力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他们劝说的理由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吴军擅长水战,如今弃舟登陆,失去了他们作战的优势,所以如果楚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吴军必然溃败;第二,如果我们遵从左司马的部署,那时候战胜吴军的头功必然是左司马一个人的,令尹你现在的职位和地位都将不保。囊瓦听信了他们的谗言,违背与沈尹戍的约定,贸然率主力渡过汉水进击吴军。
后来的战局发展: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的楚军遭遇接连的失败,柏举一役,楚军主力被击溃,武城黑、史皇战死,囊瓦逃往郑国,后被迫自杀。在雍澨,赶来救援的沈尹戍部暂时打退了吴军先锋夫概的追击,这是整个战争过程中,楚军一方的唯一亮色。接下来,沈尹戍部被孙武指挥的军队包围,身负重伤的沈尹戍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命手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君。此后,吴军乘胜追击楚军残部,五战五胜,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历史上把发生于公元前506年的吴楚两国的战争称为“柏举之战”。很显然,这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对比最悬殊的战役”(吕思勉语)的转折点就在于楚军放弃对汉水西岸的防御,渡过汉水主动进击吴军的行动。那么,这位出于个人争功的私利,置家国安危及数十万将士生命于不顾、置已然启动的战略约定于不顾的楚国令尹囊瓦是怎样一个人呢?敌方将领,兵圣孙武曾用“斗筲之辈(一筲等于一斗二升)”来评价囊瓦,“斗筲之辈”指的是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且没有原则,容易被个人利益所左右的那种人,用来评价囊瓦其人,可谓准确之至。
可叹楚国左司马沈尹戍,虽制定出能克敌制胜的战略,但因其官职低于“斗筲”囊瓦,所以他没有指挥和调动主力部队的权利;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成为囊瓦贻笑后世的轻率举动的牺牲品了。我想,即便兵圣孙武在事后如有幸得见这份针对吴军的“坚守汉水,迂回夹击”的战略规划,恐怕也会冷汗涔涔吧。
在一场叫做“春秋”的历史大舞台上,由于一个小丑的妄为,使得我们无缘得见一台兵圣孙武与战略大师沈尹戍之间的巅峰对决的好戏,却也让我们从沈尹戍的高明的战略部署与囊瓦低智的轻率行动中看到对于成功的追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为依据,抱着侥幸的心态冒险一搏;另一种是:如果保持一种状态就能等来成功地话,那就把成功交给时间去博取吧!
笑逐流觞 二零一九年七月七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