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句话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人在感慨,同时听到的还有一句话——看人脸色行事。
不知道是自己还没有变强,还是别人变得更强。
如同在前文《子游问孝》中提到的“犬马之劳”。说的好听了,就是像犬马一样忠诚、尽职尽责、能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说的不好听了,就叫谄媚、奉承、狗腿子。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姓卜(bǔ),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四十四岁。
服,用也。一曰車右騎所以舟旋。
劳,劇(jù)也。从力,熒(yíng)省。熒,火燒(shāo)冂(jiōng),用力者勞(láo)。
馔,具也。本义:陈设或准备食物。
曾,词之舒也。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在侍奉父母时,保持和颜悦色,这是很难的。如果仅仅是有事情的时候,子女替父母去做,有酒饭了,让父母长辈先吃,难道这样做就算是孝了吗?”
相对于“内心的敬”,“脸色”这个问题或许有不少人经历过,不管是别人给自己脸色,还是自己给别人脸色,各种滋味不必多说。
子夏在《学而篇》有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如果以“色难”来表示“贤贤易色”,那么就为前文中的“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给做了一个补充。
为什么子夏说的这句话被放在了《为政篇》?说实在的,就三个字——不知道。
搜了搜,看了一下子夏的简介,其中的一些话,或可作为借鉴:“曾子聘用,写了半部论语”、“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的是“内心要敬”;子夏问孝,孔子回答的是“外在的脸色”。
我们经常说爱对方,比如说父母与孩子、长辈与晚辈、领导与属下等等,却时常沉着脸,或不耐烦,或冷言冷语,或张口就骂。
人与人之间,不仅仅要“敬”,且要“脸色”。我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共事者不要看面子》,放在如今的团队经营上,是比较适合的。
人与人之间既是平等的,又是不平等的。人在世上走一遭,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活着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放下自我,回归本我,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