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励志小说,移民第三代女子弗兰西,摆脱 “流水线工作→结婚生子→ 陷入龌龊低俗的底层的泥潭”生活模式,走向大学,走向新生活。读后是满满的感动和爆棚的正能量。作为一个母亲,我更原意以弗兰西的母亲凯蒂为主角来写我的读后感。是弗兰西的母亲成就了弗兰西。
弗兰西一出生,穷人出身的妈妈凯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她的命运呢?从哪里下手呢?”
有目标,寻求方法,这是凯蒂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生活贫困中的妈妈,谁不想自己的子女摆脱贫穷,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呢,可是凯蒂不仅想改变,她还在寻找改变的方法。她先是向自己的母亲求教。凯蒂的母亲,弗兰西的外祖母,第一代移民,全盘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老人认为改变命运的秘诀就是读书写字。除此之外,还要给孩子讲民间故事、讲家族史,同时言传身教地把爸爸妈妈的人生阅历传递给孩子。老人还要凯蒂培育孩子的两个相信——相信天堂、相信圣诞老人,并且强调——天堂不是上帝坐在宝座上,天使四处飞的天堂……而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人们梦想的地方,一个欲望实现的地方。老人还要凯蒂培养或者说是呵护孩子的想象力。随着生活的推进,凯蒂也在不停地思索到底怎样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最初的答案是钱,可是通过对比富足的酒店老板女儿和自己的女儿,对比贫穷的杰克逊小姐的所作所为和酒店老板妻子的行为举止,深刻悟出了钱可以给人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并不能给人富裕的精神,物质丰富,精神贫穷,人生更加无意义。最终,凯蒂坚决认为精神的培养才是最为重要的,她也完全信服了母亲的教育思想。随之她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智慧践行了母亲的主张和自己的探索出教育理论。
读书识字。在姐姐的帮助下弄到了圣经和莎士比亚,从此,凯蒂坚持每天为孩子读书,除了在处置丈夫醉死的后事几天停止了!她的坚持难能可贵,基本生活时常捉襟见肘,还要读那根本不懂的莎士比亚、圣经,在穷人圈里,凯蒂恐怕是另类吧!她的坚持需要巨大的毅力来支撑。可是她的坚持最终开花结果,一天,弗兰西可以自己识字了,对弗兰西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奇妙而神圣的事!她“激动得差点晕了。她想喊。她可以读书了!她可以读书了!”从此之后,弗兰西只要翻开书本,就坐拥全世界。书帮她摆脱了同学凌辱她带来的耻辱感,书帮打发了寂寞的时光,她不再孤独,也不再因为缺少朋友而孤单。书就是她的朋友。星期日,弗兰西独自一个人坐在出租房的太平梯,呼吸着暖暖的空气,看着树影舞动,吃着零食,饮着冰水,读着书,任由一下午的时光在树影摇曳中溜走,这是一个小女孩能达到的化境。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心里头快乐着。书让她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那么大,读书给了弗兰西丰富的想象力,她可以在看完影视剧后改写剧本,她可以琢磨路人,她甚至可以设想自己以后的美好生活,书为她开启了走向另一个世界的门,书为她的人生向上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言传身教。物质的贫乏导致的生活窘困,很容易让人思想也陷入贫穷,凯蒂的智慧在于人穷而思想丰富且强大,窘迫的生活境况中怎样让孩子相信天堂、拥有想象力呢?凯蒂的所作所为可谓匠心独运。凯蒂把星期六作为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弗兰西、尼雷和妈妈在一起美美地”吃“大餐”——每个人都吃了厚厚一片“舌头肉”、两片气味香甜的黑麦面包(上面涂着淡黄油),一个甜面包、一杯又浓又热的咖啡,边上还放有一勺字加了糖的炼乳。这样孩子们每星期都有一个期盼,每星期都有幸福时光,生活是有希望的,孩子都愿意为这一天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挣钱、攒钱。这星期六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即便到了最低的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困境,凯蒂也不会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口粮要再减量了,我们要忍饥挨饿了,她和孩子们一起玩“饥饿救援游戏”——把少得可怜的食物分割成一片片,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他们在前往北极探险,不幸遇到困难了,等待救援,所以要珍惜口粮,孩子们就和妈妈一起熬着,熬不住了,凯蒂拿出一点食物——救援出现了。多年后,弗兰西明白了妈妈的把戏,可是这把戏给了孩子们希望,给了孩子们在困难中坚持的精神力量,所以孩子们可以和妈妈一起对抗贫穷!穷人家最不该的就是浪费,可是凯蒂允许弗兰西把自己的咖啡倒进洗碗池的排水管。她觉得,她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穷人的处境,富人的心态,这影响了弗兰西,“这个小女孩觉得,即便她比威廉斯堡所有人都穷,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比所有人更富有。她有得浪费,所以她富有。……她很享受把咖啡倒进洗碗池排水管的感觉,这时候谈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奢侈。”在弗兰西和弟弟尼雷毕业时,他们按照习俗去庆祝,面对要不要给小费——此时凯蒂的丈夫已经过世,凯蒂一人养活三个孩子,四分的找零对他们来说也是巨款,可是她大气磅礴地说:“不用找零了。”她的姐姐批评她,她解释,其实是在教育孩子吧,“我们总要有一回百万富翁的感觉,如果多花两毛钱,就能买到这种富贵的感觉,价格倒是便宜。”凯蒂的教育是优质教育,她竭尽所能也不能让孩子摆脱穷困的物质生活,可是她能在窘迫中保持优雅与尊贵,她给了孩子们体面和尊严,培育了孩子们饱满的精神世界。当然孩子们知道,妈妈“用擦地板的方式,养活他们四口呢?”“她的手老是泡在加了苏打的水里,因而发红、开裂”但是孩子们更看到了妈妈“总是那么漂亮,那么苗条,性格开朗,总是那么喜洋洋的。”她给了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因为如此弗兰西、尼雷才没有在贫穷中自甘沉沦。才保持了自强自尊,才不停地向上走。也可以说是凯蒂和约翰尼的对生活的热爱为孩子们带来了好运!孩子们才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理解与爱。凯蒂的妈妈没有说对凯蒂说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是爱,凯蒂姐妹之间充满爱,姐妹们也非常爱自己的妈妈,或许凯蒂的妈妈把爱当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是本能,可是凯蒂对孩子的爱在本能之中,又在本能之上。凯蒂能尊重孩子,能理解孩子。虽然有时候她爱儿子尼雷多与女儿弗兰西。她不仅允许弗兰西把咖啡倒掉,她还任由弗兰西、尼雷面对爸爸的死不掉眼泪,甚至在安葬前弗兰西、尼雷不去守候爸爸,她都保持了尊重。埋葬丈夫前,她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是否与爸爸告别。爱孩子容易,可是理解式的、尊重式的爱孩子多么难啊!丈夫丧礼之后,她腾出了“卧室”让儿子尼雷住,而对弗兰西说“我暂时和你住在你的房间里”,并说等天气暖和了,给弗兰西把客厅改造成独特的私人房间。弗兰西本能地拒绝了初恋男友同居的要求,后来,弗兰西知道那男的只是假装与她恋爱。弗兰西悲恸至极,凯蒂知道事情后,没有安慰弗兰西,更没有批评弗兰西,在被女儿逼问是不是应该和那男的同居时,她做了两个回答,作为母亲反对,作为女人觉得可以。凯蒂的理解尊重坦言,让弗兰西很快摆脱了失恋的痛苦,也帮助弗兰西把伤害降低到了最小。当然,凯蒂不仅爱孩子,她也爱自己的丈夫——一个偶有担当、绝大部分时间没有担当的文艺酒鬼。凯蒂包容了丈夫、理解丈夫的嗜酒,尽管她也试图帮丈夫戒酒,可那也是丈夫自己提出的。她爱丈夫所有的一切,优缺点都爱。她可以和丈夫彻夜长谈,丈夫晚归,她和丈夫进行游戏比赛,丈夫的歌儿还没有唱完,她就开了门,丈夫就输了,她就赢了。这是一个物质贫乏、爱却着实丰富的家庭!被爱滋养的孩子,才能有饱满的性格,才能有完整的人生。丈夫没有担起家庭的重负,凯蒂担起来,她的担当精神,她的对家庭的付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弗兰西,所以在爸爸过世后,弗兰西扛起了养活家庭的重任,回馈爸爸、妈妈、弟弟的爱!也是这份担当开启了弗兰西别样的人生,所有的工作经历都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了经验!
曾经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如今,读书无用论横行!那么读书到底能否改变命运!《布鲁克林有棵树》告诉我们读书识字为改变命运提供了一个方法,可是这个方法需要辅助条件,“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里最终会春暖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