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完了第一部分《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试着梳理一下。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案例中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告诉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妈妈的感觉。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的否定时,会逐渐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其实,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全神贯注地倾听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2、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3、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有时候,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家长认为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孩子从家长嘴里听到自己的感受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时,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当我们表示理解,并表达“真希望家里可以有你想要的东西”时,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就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能打动孩子。
最后咱们以一个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和练习。
儿子:我真想打小明一巴掌!
父亲:孩子,你生气了?
儿子: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肥脸!
父亲:你这么生他的气呀?
儿子: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教室里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桶里!
父亲:嗯!
儿子: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课上把他捏的鸟弄碎的。
父亲:你这样想啊。
儿子: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父亲:哦。
儿子: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
父亲:我知道不是你。
儿子:我不是故意的。当时小军把我推到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有办法。
父亲:小军推了你呀。
儿子:是啊,好多东西都掉地上了,但只有那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父亲: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儿子: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父亲: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儿子: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不该把我的本扔到垃圾箱里。
父亲:嗯,可以试一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