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影响,许多教师评价和要求学生的唯一尺度就是分数。教育改革之后,虽然在学生素质方面有所重视,但是应试教育已经根植于教师的心中,使教师很少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要求和评估的条件。在学校里常常听到教师这样对某一个学生讲:“你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将来能做什么?”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正是这些被教师担心“能做什么”的孩子,在走出校门投入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干出一番事业的不乏其人。而那些在老师眼中“不成问题”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些却成了弱者。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困难的报道也已经是屡见不鲜。
即使在小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差异表现的也很明显。一次看完电影之后,剩下几个孩子没有家长接。其中有一个特别调皮同时成绩也很糟糕的孩子。他并不像其他的学生那样在原地等,而是不断的在人群中穿梭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所说的不省心的坏孩子。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跑到了一辆停在影院门口的法院的汽车旁。并不否认,孩子的妈妈在法院上班,但从车里下来人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们不是这个孩子要等的人。但这个孩子并没有走开,却与这些人交谈起来。说了些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上了车、还帮老师带走了一个没有家长接的同学,并且安全到家。然而成绩相对较好的“乖孩子”,既没有下去寻找家长的勇气,当然更没有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找陌生帮忙的能力。他们只是小鸟依人似的守在老师身边,一直等到家长的到来。
这件事不能不诱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常受老师批评的学生,反而更有机会成功?答案是:受惯批评的学生,在一次次的“磨练”中,已经有了很好的承受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走入社会以后,他们就不怕挫折,能知难而上。而被教师表扬惯了的学生,正是缺少了这种能力。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不让他们做一点家务,不让孩子踏入社会一步,稍有空闲,也要把孩子关在屋里,去背书本知识,可这样做正是让孩子失去了到社会中锻炼生存能力的机会。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今后更好的生存。正如新课程中所指出的,要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书本作业的同时,也应该布置一些能力训练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