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正是蚕豆成熟之时,又硬又脆的炒盐豆成了我记忆中最美味的小吃,尽管牙齿咬的嘎嘎响,一小袋子蚕豆还是被我们哥几个吃的一个不剩。“且将蚕豆伴青梅”,在以前,蚕豆可是很多穷苦人家那舌尖上的美食,所以能够勾起很多人对儿时的回忆。然而,有的人吃多了蚕豆却会得病,表现为皮肤变黄,眼睛巩膜变黄,看上去就像“小黄人”一样,也就是我们都所谓的黄疸。
先说说蚕豆病吧,蚕豆病是因为病人的体内缺少一种叫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这样的一种酶,那么这个酶到底是干嘛的呢?科 学家们发现这个酶参与了生成还原性辅酶NADPH的过程,而NADPH又可以使得体内的一种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处于还原性状态,所谓的抗氧化剂也就是让他去被氧化,比如食品里的抗氧化剂是用于自身被氧化而使得食品不变质的,所以啊,有了谷胱甘肽这种抗氧化剂,我们人体内的很多容易被氧化的物质就会被保护起来而不被破坏,当然这也包括了红细胞。如果没有了这个物质的保护,那么红细胞表面的物质就很容易被破坏,因此红细胞也就破裂而亡,同时里面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大家都知道这种蛋白是用来帮助我们全身得到氧气的,这时候这些大量释放到血液里的血红蛋白就会被人体来代谢成为叫胆红素的一种物质。
胆红素虽然有一个红字,但是黄疸之所以表现为黄色也就是他的功劳了,正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所以到达皮肤使得发黄喽。本来刚由血红蛋白所产生的胆红素是难溶于水,而且分子量很大,所以不易被肾脏滤过和排出。这个时候我们的解毒器官肝脏就显得很重要了,肝脏就把这些刚产生的胆红素重新改造一下,让他分子量变小,水溶性变大,更容易被排出。不幸的是在这种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而产生了过多胆红素时,肝脏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根本就来不及处理掉这些“害人精”了,所以呢,这不就正中这些胆红素的下怀了吗,他们就疯狂的跑到全身,结果就让主人变成了“小黄人”。(请别误会,小黄人的小字只是个时髦的语气字哦,并不是人会变小啊!)
蚕豆正是元凶,他里面虽然富含蛋白质等等,同时有很多自由基,他们是很活跃的物质,就爱氧化别的物质,此时本来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人体内的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差,红细胞就更不受保护了,所以吃了蚕豆后就产生了黄疸了,医生由此把这种黄疸又叫做蚕豆病了。
下面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蚕豆最早是来源于地中海和北非地区,但是研究却发现这些地区确是蚕豆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这该如何解释呢?原来啊,非洲是多发疟疾病的地方,事实表明疟疾和蚕豆病有些很大的联系,因此使得蚕豆病发病率变高了。
说到疟疾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元凶疟原虫了,他的一生是在蚊子和人体内度过的,在蚊子体内疟原虫会发育成他的感染形式,到达蚊子的唾液腺,当人被叮咬时,这些虫虫就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去人体,然后会随着血流先后去在肝细胞和红细胞里发育,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他的子代会破红细胞而出去,然后进入血液里等待着蚊子带走他从而完成在蚊子体内的发育,就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他们的生存。
从中可以知道,疟原虫是要在红细胞里发育的,当然他们会更喜欢那些健康的红细胞也是情理之中的。而恰好有蚕豆病的人体内由于红细胞老是被破坏,尤其是对于吃了蚕豆的人来说,疟原虫对这些人可就很不满意了,说“还让不让虫活啦!”于是呢,这也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有蚕豆病的人却很少感染疟疾,而在医疗条件差的非洲死于疟疾的人数不胜数,所以活下来的很多都是有蚕豆病的人啦,再经过数百年的物种远择,使最早种植蚕豆的地方却成为了蚕豆病发病率最高的地方。
前面我们知道了,“小黄人”对蚕豆是又爱又恨,但是蚕豆可并不会背下所有造成黄疸的锅。黄疸其实不只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被破坏过多引起,同样肝脏解毒能力下降,以及胆结石引起的胆汁排出受阻都会引起黄疸。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新生儿黄疸了吧,有很多新生儿由于肝解毒功能还没完全成熟等原因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不过不用过于担心,几天后会消失恢复正常的,俗话说“十个孩子八九黄”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然而我们所俗称熊猫血的妈妈就要注意了,生二胎是极有可能有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了,这和上面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可不一样,事关胎儿的存活了。我们都知道熊猫血是很罕见的一种血型,它不同于我们大多人的ABO血型,所谓的熊猫血叫做RH阴性血,这种血型的人就像熊猫一样少,大多数人都是阳性的,所以阴性血的妈妈是很容易怀阳性的baby了,这里就存在一个抗原抗体反应了。RH阴性血的妈妈怀第一个RH阳性的宝宝时,宝宝血液里的红细胞会通过胎盘进去妈妈体内,从而刺激阴性血的妈妈血液中产生含针对RH阳性血液里的红细胞的抗体,这两者是水火不容的,会发生凝血反应。这些大量的抗体是可以通过胎盘进去宝宝血液中的,从而大量破坏宝宝的红细胞喽。但是,一般只有在妊娠末期和分娩时才有足够的胎儿红细胞进妈妈血液,而且产生抗体也是需要时间是一个浓度上升缓慢的过程,所以第一胎很少有溶血,但怀的第二个RH阳性宝宝却不一样了,妈妈产生会有大量抗体进去宝宝血液,从而造成新生儿溶血,形成黄疸,后果很严重哦。
第一次尝试写科普类文章,主要是源于个人的兴趣吧,写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能指出来,我以后也会继续尝试这类文章的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