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作者: 慢静舍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3:37 被阅读77次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你幸福吗?”

    “我姓曾。”

      这个央视节目里“现场直播”式的问答,一段时间流传甚广,在无数国人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总也找不到幸福的北了。

      范伟在一部片子里有段台词,“幸福就是我很饿的时候,你有馒头吃,那你就比我幸福!我很冷的时候你穿着棉袄那你就幸福!我很憋的谎,茅坑就一个,被你占了,那你就幸福!”这话听上去很直白,但细咂摸说的只是自己把幸福判给别人的事,那个有馒头、有棉袄、有茅坑的人有没有觉得幸福并不知道。我很诧异,幸福不应是“你有我无”或“我有你无”,我的幸福也不应是动了你的或他的奶酪。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直到去年无意间听了一场报告,主题并不是探讨幸福,但在一个心理学教授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分享中找到了答案。讲的是他把娘接来一起生活时的场景,他娘喜欢做饭给他吃,更喜欢看他吃她做的饭,他也喜欢吃娘做的饭,即使有时忘了放盐或者某种调味品,他也大口大口吃个精光。吃完饭还会把碗推给娘去洗,然后等老人忙活完离开厨房后,自己再悄悄地刷一遍。在这些画面感十足的描述中,50多岁的教授幸福的像个孩子,80多岁的老娘幸福的浑身是劲,我似乎也身临其境,恍然发现在家里也有很多类似的场景,只是远不如教授做孩子做的那么仔细。

      我妈今年六十六,生养了三个孩子,有两个外孙三个孙子。由于从小没了父亲,没到四年级就回家顶劳力干活挣工分了。村里人都说她要强,干活麻利儿,当年在生产队是排头兵,很多男劳力都服气。她是闲不住的人,经常是刚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家里家外忙活,手上一时半会儿也不愿闲着。我没孩子时,请她也请不来,总说“我去了也没事,去干嘛。” 2010年春分儿子出生当天,我妈就来了,下了车就直接到医院忙活,一直到现在八年多时间,除了农忙时节回去忙夏忙秋,剩下的时间都在我这帮着带孩子。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有妈在这儿,我的事少了好多,轻松自在,时间也觉得快。她对小孙子也不惯着,不仅负责吃喝拉撒和日常接送,还坚持严加管教,有时儿子都要打电话找我帮着通融。儿子认字很早,也很多,偶尔去幼儿园接孩子,常碰到有家长夸他,问是谁教的,有的甚至以为他奶奶是退休教师。儿子也习惯了有奶奶的日子,什么事张口就叫奶奶。

      有妈在这儿,孩子在一天天长大,而我好像越来越长不大了。回家从不想着用钥匙,门铃一按就开,甚至都没有带钥匙的习惯了;出门也不那么仔细了,经常下了楼忘了拿这拿那,再喊“妈,给我扔下来”;想吃什么打个电话,回来准能吃上,吃完刷碗收拾的活总让我妈“抢”了先;晚上加班睡得晚,也不愿定闹钟,提前说一句“妈,记得明早叫我”,然后就放心地睡去了;家里的花花草草还有小乌龟,自己就只剩欣赏了,也不去问啥时浇水啥时喂食,照样茁壮成长;找不着东西了,也是直接一句“妈,我的东西在哪儿?”家里灯不亮了、啥坏了的,也不操心,过两天准能好;偶尔有个感冒发烧啥的,总会把有妈不厌其烦地提醒我吃药;有时肠胃不舒服,最愿让我妈给揉揉肚子,不仅舒服,而且手到病除;还有左邻右舍也慢慢熟识了很多,我妈从老家回来经常会带自家种的东西分一分,互通有无。偶尔她农忙回去,一时没人接孩子,还会通过电话替我请邻里左右帮忙照看。习惯了有妈在这儿,每次她回老家,都要跟我交代一堆大大小小的事,记都记不过来,可这些都是她日常要做的,她一走我都要适应好久,等她再回来,总有“1949年的感觉”。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以前不知道啥叫幸福,总羡慕别人幸福。现在我已近不惑之年,却依然找不着家庭担当之感。这些年,我妈一直在身边,自己总愿做个长不大的孩子,以为妈还是当年的妈,可以永远依靠,实际上她一天天在变老,经常因为我睡不踏实,胃口也一天天变小、变轻淡,上下楼也一天天缓慢下来……很多变化都需要仔细去留意,而我却没有。

      教授是幸福的,五十多岁还被娘照顾着,娘刷的碗不干净哪怕自己偷着再刷一次。教授的娘也是幸福的,八十多岁还为儿子“忙活着”,没有孤守享“清闲”,少放了盐或某种调味也浑然不知,依然能亲眼看儿子大口大口吃个精光。双向的幸福,才是真正长久的,享受来自父母的,还要精细付出自己的。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日出日落每天看上去是一样的,但其实一天天都在变化。在父母面前要习惯一辈子做孩子,但还要学着做一个仔细孩子,慢慢地让一切变化悄然发生,融化在不易察觉的角落,用心体会那种做孩子的幸福。

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仔细做个孩子最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tj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