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我想讲一个我初次步入教育工作者时候的故事,那也算是我为自己所交的第一次学费。
那是给一个学生庆祝的生日活动。
当天晚上,我们买了很多食物和饮料,19:00,很多孩子都等不及了,于是有几个大胆一点的孩子就提建议:“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先喝点饮料呢?”
面对这么一个天真可爱的声音,刚毕业还带着学生稚气的我无法拒绝,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可以,你们上来拿杯吧!”
话音刚落,可怕的一幕出现了:全班40多个学生一蜂窝地拥到讲台上抢杯子,杯子散落一地,有的被踩到变形了,有的被踢到门口......最后,还有几个体型较小的孩子因没能拿到杯子而伤心地哭了起来。
我马上严肃地高声命令:“所有同学马上回自己位置!”说完,等同学位都安静下来之后,我安排两个帮手和我一起清理洒落一地的可乐,和踢得到处都是的杯子。
我因自己的善意而犯下了这个严重的错误,幸亏没有人受伤,否则我将无法原谅我自己。
从此,我明白了教育的第一要素:规范准则。
家有有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和集体都要遵守相应的规则。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为了管理好这个团队,有时是必须收起无为的善意去当黑面神的。
领导者能做到收放自如才是真正的好领导,而不是为了不得罪下属而事事想做到面面俱到,这也是不切实际的,该威严时就得威严。
做父母也是同样道理,假如今天孩子可以不完成作业,明天孩子可以逃课,当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可以随意顶嘴,父母威严扫地,那我们还怎么管教孩子呢?
规则对孩子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规则有助于合理的安排时间和处理事情
在家庭中,父母如果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做家务,吃饭,洗澡,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时间安排,假如没有一个规划,做事情就没了方向和紧迫性,效率会大大降低。
2、规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是小皇帝,目空一切,那么到了学校也很难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家庭中父母没有教育到位的地方,以后社会都会狠狠地教育他。
3、规则有助于孩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没有人喜欢与不懂规矩的人做朋友。世事洞明即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给人带来好印象,从而促进自己的人际关系。
二
当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他们喜欢甩开父母拉他的手自己走,当孩子刚学会吃饭时,他们喜欢自己尝试,大人害怕孩子弄脏地板想喂孩子,他们会很不乐意。这些都是孩子独立自主的表现。
让孩子拥有独立行事范围,是孩子独立自主的前提。
这个独立的行事范围,可以是美术,舞蹈,科技,乐器等等,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任何一样东西,即孩子的兴趣。
孩子在遵守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有权利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凡事听从父母的安排。
有些孩子喜欢做手工,当他们在专心致志地“工作”时,父母不要轻易去打扰他,也不要乱发表意见,他们不懂的时候自然会问。
父母可以去帮助他,可以提建议,但记住不要代替他们做,否则就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和独立行事的权利。无论孩子在做什么事,请给予足够的耐心让他们自己学。
比如孩子学穿衣服,刚开始总学不会,有些父母就忍不住要帮他们穿,父母自以为的省事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个麻烦,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做事情的机会。
古代年轻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时代变了,婚姻变得更加自由,每个人对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有自主权。
独立行事范围,可以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力,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一个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对事情的敏感度要比有主见的孩子低,面对突发事件时反应也更慢。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试错机会,要知道,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独立行事范围,是教育的第二要素。
三
从小,学校的老师就教过我们,不小心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别人帮助了自己要说“谢谢”,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礼仪习惯,对孩子有很大的意义。
礼仪习俗能让孩子更受欢迎
优雅的言行举止可以为我们赢得别人的好感,促进人际关系。我想,没有人喜欢一个满口脏话,调皮捣蛋的孩子。
俗话说,入乡随俗,去到一个地方,就要遵守当地的礼仪习俗,这是基本的礼貌。
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别总说孩子还小,大了自然就懂了。
礼仪习俗能让孩子更有归属感
仪式感使一个家庭更有凝聚力,父母定期在家里面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书法,读书会,等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节日里准备一些小礼物,一家人共同进餐。我们有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很有意义的,像中秋节,端五节,春节,孩子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一个有归属感的孩子会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
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个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性情,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模式。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动态平衡的过程,愿每个家庭都可以找到最佳平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