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调查,全世界大约有25%的人饱受拖延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能完完全全摆脱拖延这种行为。
“拖延”作为现代人的通病,总在时不时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拖延行为,有些行为甚至不为我们所察,而有些拖延行为却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终结我们的拖延行为呢?也许我们能在《终结拖延症》一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威廉·克瑙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拥有超过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同时也是认知疗法的先锋。认知疗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
这本书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这套三管齐下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走出拖延的怪圈,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最终成为高效人士。
一、什么是拖延
作者是这么给拖延下定义的:拖延是一种完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
在拖延的时候,我们总是给自己找诸多的借口,比如“晚些吧,等我觉得准备好了以后再做”。而就是这颗小小的“晚些再做会更好”的拖延种子,日积月累,最终长成一颗成问题的习惯之树。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拖延案例,简面对公司的季度财务结算的书面分析,陷入了拖延的挣扎。
简在拖延了数周之后,决定在周末完成报告。在周日的午饭后,简走向她的电脑,想要写东西,却听到草坪上高草的召唤。于是,她选择了去剪草,并想着剪完草之后就去搞定报告。
但是剪完草后,简看到邻居在游泳池旁边喝着柠檬水,就走过去和邻居闲聊起来。聊完之后,简回到家做饭并吃晚餐。
当她吃完晚餐后,又想着去小睡一会,等有了精神就开始写报告。简醒来后,又意识到看晚间新闻的时间到了。她又一次告诉自己,等看完新闻后,熬夜也要写完报告。
看完了新闻,简终于回到了她的电脑前,可是她却一直玩游戏,直到深夜。这时她想着太晚了,明天早点起来做报告。
早上来临了,可是简却没时间写报告。最终,简不得不向老板请求推迟期限。简最后终于完成了报告。她开始自责为什么自己不早点开始写报告,于是发誓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
可是下一次报告来了,简还是一如既往地陷入拖延的挣扎中。
简的这种拖延行为很多人都有:任务开始前,总是用一些压力小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当前的任务;等到任务没有按时完成,又会产生愧疚感,于是开始自责,并发誓下次一定不会拖延了。但是下次任务来临了,还是会拖延。
那么,拖延都有哪些类型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掉拖延的习惯呢?
二、拖延的类型
导致拖延的原因形形色色,而拖延本身,也如服装一样,具有不同的风格类型。常见的拖延类型一共有四种,分别为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和复杂拖延。
1. 期限拖延
期限拖延就是针对有最后期限的事务的拖延。也就是说,等到截止日期快要到了,才开始匆匆追赶最后期限的拖延行为。
2. 个人事务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即习惯性地推迟你早该进行的活动。比如你想要通过参加一个自我肯定训练课程来提升自我,因为你觉得自己有些怯懦。但是你却还在看着电视,读着八卦杂志。
3. 简单拖延
简单拖延就是对让你感觉不顺手,或者不愉快的任务,产生抗拒或退缩的反应。这种拖延行为可能会以瞬间的犹豫作为起点。除非你能立即行动,迅速完成任务,否则这一瞬间的犹豫,可能就会让你开始拖延下去。
4. 复杂拖延
当一种拖延行为包含了相关的多种因素(比如”自我怀疑“ 或”完美主义“)时,就属于复杂拖延。比如为了逃避重要的事情,你转而去做那些压力较小或不重要的事;你本要付账单,却跑到赌场去一试运气,过后为了忘掉你新欠下的赌债,你又看起了电视。
三、终结拖延症——三管齐下
1. 摘掉”我是拖延者“的标签
在介绍改掉拖延习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法之前,我们需要先摘掉"我是个拖延者”的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无异于给你的拖延寻找理由。拖延并不是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也就是说,将你自己归类于“你是拖延者”或者“你不是拖延者”的做法是错误的。
毕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拖延的行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没有谁每次都会拖延,也没有谁会从来不拖延。
更精确地描述,你可以将自己看成一个在某些方面拖延,而在另一个方面高效的人。
2. 认知方法:磨亮自我察觉,改变拖延思维
认知方法要求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运作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有拖延思维的人总会有着”事情待会儿再做“的心态,就像一张借据,预支“现在就玩”的特权,以后再为现在买单。但是他们很快能看到这种“稍后幻觉”的破灭,到最后往往要付出比现在大得多的代价。
这样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一种“认知转向”:让你暂时避开紧迫的事情,先走上一条看似更安全的岔道。然而一旦开始拖延,自我欺骗就会接踵而至。你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为你的拖延做出合理的解释。
比如,推迟写文章的教授会想着“我得先多做点研究才行”;在职场中,你可能会听到:“我有太多的电子邮件要先回”或者“别人给我的反馈太慢了”这种被动化的声音。
法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朱尔斯·贝约尔曾说过:“绝大多数人的目标是尽量不动脑子地生活。”如果你想立刻变得与众不同,那么就得斩断并调整你的拖延思维。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拖延思维呢?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运用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的“ABCDE”模型来对抗拖延思维。
A:代表了诱发性事件。
B:指的是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后的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估。
C: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
D:表示对拖延思维进行劝导干预,并且用基于事实的对立信念,去替代原来的想法。
E:代表质疑、挑战和对抗拖延思维所产生的效果。
从之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简的拖延模式是,一开始她就认为写季度财务报告的任务很艰巨,于是通过割草坪和与邻居聊天等方式来拖延任务。
虽然拖延带来了短暂的放松,但随之而来的确是巨大的压力和内疚感。她自责自己为什么不能早点开始任务。可是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拖延。
现在我们来看看,简是如何运用“ABCDE”模型来对打破她的拖延模式的。
A:是指简临近截止日期的财务报告的撰写。
B:表示简产生的拖延信念“还是待会儿再好好做吧”。
C:代表的是,简的拖延思维产生的后果,在无数次承诺“待会儿一定开始”的心理暗示下,报告一直拖着没写。于是压力被无限放大,最后火急火燎冲刺,巨大的内疚感随之而来。
D:指的是简对“还是待会儿再好好做吧”的想法进行干预。这时候,简要“立即行动”,通过实事求是地看待报告,来努力管理自己的感受。比如告诉自己“报告虽然很复杂,而且时间也很紧张,需要基本的写作和财务报告技能。但是我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
E:为简对拖延信念进行干预后的结果,即实现自我效能、提高完成报告的目标。
那么,我们实践了这套流程后,是不是可以把拖延思维降到零,并且永不复发呢?答案是否定的,除非你坚持有意识地用这套方法指导你的行为,否则拖延也会一次又一次地卷土而来。
不过,只要我们坚持实践这套流程,一旦发现有拖延的苗头就立即行动,那么拖延思维也就能够退居幕后。
3. 情绪方法:建立对不愉快任务的忍耐力
拖延带有强烈的情绪因素,它包含着一种与厌恶情绪相关的、对大工作量情境的逃避。
比如面对一项任务时,你可能会感到一种不舒服的情绪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不快情绪的低语,到焦虑恐惧的情绪。不管哪一种,如果得不到控制,都会让你对你的任务产生逃避感,进而拖慢进度。
而情绪方法就是要求你建立起你的忍耐力和持久性,锻炼出“情绪肌肉”。通过实践和锻炼,你可以强化情绪肌肉,遏制住拖延的冲动。
这种“情绪肌肉”需要你以积极的情绪能力为基础,比如你可以通过在脑海中想象某种情境来培养情绪。
演技派演员们早就发现:如果你要表演愤怒,就在脑海中想象让你愤怒的事。你也可以通过在脑海中想象让你快乐的事,培养愉悦的情绪和成功的习惯,来帮助你建立自信,从而走出拖延的怪圈。
懂得怎样遏止冲动反应之后,你就已经开始拉伸你的情绪肌肉了。下一步,你需要建立对不适感的忍耐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与自己对话,把自己当成批评家。
你可以将你原来的视角“等一会再做”转移到“我不想做,但我最好表现得有责任感些,避免最后一刻匆匆忙忙冲刺,并导致绩效评估下降”。坚持这样做,可以从意识上将逃避转化为高效的行动。
其次,对你想要拖延的事情进行思考。
想想有没有可能让它们启动起来?一旦启动之后,你感觉到改变了吗?或者你得到别的收获了吗?比如,直奔目标的行为多了,积极情绪也会增加。
最后,你需要控制挫折低耐受力,建立挫折高耐受力。
挫折低耐受力是指,对拖延所可能导致的压力和不适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这种对不适感觉的敏感性,会被自我对话(比如“任务太艰巨了,我受不了了”)放大从而变得更加严重。而躲避不适和压力会加剧你在相似环境下再次拖延的风险。
建立挫折高耐受力是一项重要挑战。当拖延成为痛苦情绪的一种症状时,通往自由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勇往直前。
只有当你自己去体验那种不适,并且不再惧怕或逃避它时,你才能将你的视角从拖延退缩转到努力奋斗上。而有趣的是,当你不在惧怕压力时,你反而不觉得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4. 行为方法:坚持到底,攻克拖延
行为方法要求你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这就需要你果断行动,克服分心行为,将攻克拖延进行到底。
分心行为是拖延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果断行动的绊脚石。
你用分心来取代高效行动,比如你用参加聚会来回避为考试做准备;用逛街来回避处理不愉快的冲突;用读闲书来回避做报告的恐惧。你使用电脑时,不去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反而发电子邮件给朋友,在网上乱逛甚至玩游戏。
分心行为总是让我们从当前应该做的事情中分心,从而去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你每一次都下定决心不再拖延,你要果断行动,可是分心行为却总是阻碍你的步伐。这就说明,想要果断行动,就必须克服分心行为。
战胜分心行为通常要从明确你的选择开始。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思维终止
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拖延时,就在心里大喊一声“停!”。
任务表
任务表即是你想提醒自己去做的各项事务的列表。你可以按照重要程度将它们排序列出,只需要列出一到五项即可。而列出每件事是不切实际的,你可能根本做不完所有的事。
划去规划单
这是任务表的一种变形。在划去规划单上,你记录目标并列出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就将其划去。
逆向规划
在逆向规划时,你可以想象一年后你所取得的成就,之后倒着来规划你的目标。
比如规划体育锻炼计划时,最后一项计划就是一年后你的身材变好了。接着倒推你的计划:你按照日程进行锻炼;你第一次进入健身房开始锻炼;你给健身中心打电话安排见面;你决定进行健身锻炼。逆向规划的最后一步就是你计划的第一步,现在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四、实践“立即行动”哲学
书中提到的“立即行动”哲学,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以便使你有机会变得健康、幸福并成就梦想。
采取“立即行动”的方式,就意味着你向拖延发起了攻击,你需要先找出对你来说很容易做好的事情,在这件事上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直到完全掌握,这时你就能够识破那些转移你注意力的消极观念和情绪威胁,以及分心行为。
“立即行动”哲学在改变拖延习惯这套三管齐下的方法中,都是贯穿其中的。无论是认知、情绪还是行为方法,都需要你迈出第一步“立即行动”。而只有当你一步步行动起来,你才能慢慢地终止拖延的怪圈,最终克服拖延症。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当我发现有简书这个写作平台的时候,我就想着我要在上面练习写作。只是每次在看简书上的文章时,我总是以“我还没准备好,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的借口一次又一次拖延我的写作意愿。
不止写作这事件,生活中很多事我都是习惯站在完美主义者的角度去解释。我总是害怕现在开始做,结果可能不好,甚至还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批评;而等我准备好了,我就能一口气不带喘地完美完成我要做的事。
但其实我明白“等我准备好了”这个口头禅,只不过是一句没有期限的空头支票。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准备好,达到什么状态时才能叫做准备好,于是我就这么日复一日拖延下去,最终也没能完成我的目标。
好在读完《终结拖延症》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我的问题。我明白了只有立足于当下,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慢慢地追赶我的目标。于是,这便有了我在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我以前也从未想过我能写一篇这么长的文章。
套用一句话“睡你麻痹,起来嗨”,我想说“托你麻痹,起来开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