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上饶五小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
一位父亲,以女儿被同桌欺凌一年多,并且和对方父母多次沟通无效为由,将才三年级的小男孩,当着同学面连捅十几刀,导致这名小学生,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本来一开始我没打算写这篇文章,因为越是这种容易群情激奋的新闻,背后的真相就越是扑朔迷离,最早站队发声的那批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尴尬打脸,这种情况在自媒体也是屡见不鲜!
可是几天过去了,事件几经发酵,有很多次反转,有很多人站队,但却越来越觉得,大家的争执和关注点,都跑偏了。
比如说,为杀人犯叫好的一群人,很多对熊孩子以及校园霸凌,深恶痛绝,因此难免代入感太强,无限放大欺凌的恶,觉得家长的杀人事件是忍无可忍,手刃仇敌,在他身上能找到大仇已报的快感,因此无限为他洗白;
而持反对一方的人,则基于社会稳定和自身安全考虑,认为弘扬杀人本身就充满了戾气,于是试图通过难以验证真假的微信截图,来证明小男孩并不坏,男孩的父母也并不像传闻中那样置之不理,更是从男人妻子的语言中推断,该杀人犯,本身就有家暴倾向,意图证明他并不真的爱女儿,而是一个丧心病狂的变态马克。
一场性质恶劣的施暴行为,演变成了每个人都基于镜像投射心理,无限带入自己的现实版浮世绘!
这些人站在自己的立场,通过来历不明的资料,推断,假想,意淫,以及过分带入,偏执的去让自己的观点合理化,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所得知,并经过官方宣布的事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男子捅了一个小男孩十几刀,无论男孩是否是欺凌者,男子都构成犯罪行为,而最重要的是,无论男孩是否是欺凌者,男子的行为都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复仇的范围,而是一场赤裸裸的施暴。
01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何谓复仇?
复仇,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指对自己有天大之仇的人进行报复。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复仇者,首先是利益受损者,他唯有通过这种报复,来捍卫自己所失去的东西。
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复仇是一种弥补自己仇恨的行为,最终所要做的,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交代sharenfan而已。
日本漫画《jojo奇妙冒险》第六部里,艾梅斯的姐姐被坏人虐杀,艾梅斯因此开启了起初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的报仇行动。
她说:我知道有人会说:就算报了仇,你姐姐也不会死而复生啊,可能也有人认为宽容远比复仇来得重要。可是啊,要我勉强自己忘记自己的亲人,被人抛尸在排水管里这件事,继续过我的生活……抱歉,我做不到,我早就已经有所觉悟了,所谓复仇,其意义就是要与自己的命运算一次总账!
所以综合来说,报仇既是一次对仇敌的声讨,也是对自己有一个心理上的交代。
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对复仇行为,天然怀着一种同情,一种期待甚至支持,甚至能在别人的复仇中,产生意淫的快感。
连一向温和的孔老夫子也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有仇就要报,是人的本性,如果不报,反而像可以任意揉捏的软柿子一样,让人看不起。
因此,中国有勾践卧薪尝胆,有仇不报非君子;外国有哈姆莱特似的王子复仇记,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但复仇是活着的意义。
就连一向标签为善解人意的女性群体,也通过银幕上一个又一个有仇必报的大女主形象,开启一场新女性主义的集体群嗨。
有被逼得无路可走,从而以暴制暴,以恶制恶,大快人心的腹黑甄嬛;
也有脾气火爆,天生不好惹,一路睚眦必报,打怪升级的社会我魏姐;
而同题材电视剧《如懿传》,一路伴着观众的口水差评,也是因为明明有能力手刃仇敌的如懿,偏偏太佛系,看的太开又太清高,最终的后果是剧里处处吃亏,剧外也让观众怒其不争气,哀其不幸!
由此可见,复仇作为人类的一种天然属性,如此自然和强烈,有着无可撼动的群众基础,因此任何惨烈的报复性行为,只要有复仇作为前提,都很容易赢得人民的谅解!
02
那么,为何复仇会拥有如此好的群众缘呢?
进化学认为,「一报还一报」是物种的最佳生存策略,按照《合作的进化》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不会复仇,或者没有能力复仇的,都死绝了,我们的祖先因为有复仇心理和能力,让我们能够存活下来。
因为复仇是一种威慑,复仇增加了犯罪成本,让每一个有侵犯他人念头的人,在实施行为之前,都掂量掂量后果,从而产生畏戒心理。
比如,前一段时间大火的热播美剧,《权利的游戏》里,兰尼斯特家族,就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声:兰尼斯特有仇必报。
为了让这种威慑力更强,小恶魔被绑架后,虽然他的父亲老兰尼斯特,根本不在意他的生死,但也下血本要复仇,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会让敌人觉得侵犯兰尼斯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后果。
所以你看,复仇文化的共同性,其实源于基因的相似性。
抛开进化学,脑科学对复仇给出的解释是,复仇需要动用,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体,而由于内啡肽激素分泌的原因,人类在复仇之后,会产生快感和愉悦感,所以,人们倾向于复仇。
心理学上则认为,复仇是正常的心理防卫,也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源于人们对于公正世界假设的期待,复仇意味着,所有作恶的人,都将得到报复,意味着世界的平等和对等。
而社会学的囚徒困境则认为,复仇中的以牙还牙,驱使了群体处于一种互惠互利的状态,缔造了一种良性的社会运转。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复仇都充满了现实意义,并且很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如果细细追究所谓的法律,乃至由此衍生的一切惩戒措施,其实也能发现很多基于复仇的原理,换言之,法律也是一种以暴制暴。
比如说:伤人的人,要承受牢狱之灾;杀人的人,要偿命;只是执行的人,变成了第三方受理的机构而已,而这一行为并不是为了消灭复仇,而是让复仇更加公平,社会更加稳定而已。
03
所以说,一定程度上,复仇是一种追求公平的表现,是使一切处于一种平衡的最佳办法。
复仇者之所以会展开复仇行动,是因为自己属于受侵害的一方,这种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使自己处于弱势的一方。
而复仇,是消除这种不平等的最佳办法。至少可以减少这种落差,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比如上饶的这位杀人犯,作为父亲,当女儿遭致欺负时,不管程度如何,不管是否属实,出于父亲天然性对女儿的呵护,他都会产生心理失衡,要将女儿所承受的痛苦,还给对方,甚至加倍还给对方。
这种心理没有问题,任何人都会有。尤其是有女儿的父亲,尤其是那些女儿奴的老父亲们,整天担心自己精心养的花儿会被猪拱,以至于看见女儿身边出现个男孩,都不免觉得对方是要拱自己白菜的猪。
所以,倘使女儿真的承受欺凌,那么父亲的复仇行为自然可以理解,哪怕他没有采取正常渠道,比如说报警采证(由于对方是未成年人,通常不了了之);比如说通知对方家长(作为过错方的父母,难免更包庇自己的孩子);
当法律无计可施,或者惩戒达不到心理诉求,而受害者处于求告无门时,复仇变得合理,并且大快人心。
比如最近大热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受害人乔蒂被四名暴徒轮奸致死,痛苦和惨烈,无法名状。
而虽然印度最高法院在2017年,做出了最终裁决,判定四名暴徒以死刑。
可是,这一案子至今没有得到执行,其中一名犯人甚至因为未成年,而只接受了三年管教,并且刑满释放。
于是,被害者的母亲,采取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暴制暴的方式,亲自手刃残暴的杀人犯,令人拍手叫好,也感慨当上帝无法保护所有人时,还有母亲。
推及上饶的这位父亲,倘使他得知女儿被伤害了,出于父亲的保护心理,他知道法律不会管这样的小事,老师就算处理,也弥补不了孩子所受的伤害,而对方父母无论怎样严惩,也终究于事无补。
那么,出于父亲的保护本能,出于人天然会放大自己的悲痛的天然属性,他私自展开报复性行动,也是情有可原。
可是,他忘记了,所谓的复仇,本身是基于一种求取平衡和公正的心理,这就意味着复仇行动本身,也需要和自己所受的伤害对等。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命抵命,而不是以眼还牙,以命还牙,都意味着复仇的对等性。
倘若别人给你左脸一巴掌,而你伸出右脸,这是懦弱;
倘若别人给你左脸一巴掌,而你有能力出手却选择和解,这是宽容;
倘若别人给你左脸一巴掌,你回之一巴掌,这是复仇;
倘或别人给你左脸一巴掌,你戳瞎了别人的眼,那这就是暴行啊!
而上饶的这位父亲,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已超越了复仇的范围,如果他愤而将男孩胖揍一顿,如果他让男孩也尝尝被欺凌一年的滋味,甚至更过分,他欺负了男孩两年,那么他的行为,还有值得谅解的地方。
但杀人,连捅十几刀,甚至当着一群孩子的面,这就是赤裸裸的暴行。
如果是暴行,那么就没有任何可以争论的空间了,暴行就是暴行,无关乎男孩究竟是否欺凌,无关乎女孩是否撒谎,无关乎对方家长是否受理,无关乎老师是否称职,暴行就是暴行,暴行必须得到严惩!
权游里,小恶魔对雪诺说:你只是你自己悲剧的主角,你也只是你自己悲剧的观众。所以,如果复仇是本能,那让悲剧止于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慈悲呢!
图 | Pinteres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