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付出型的人,他们喜欢为别人付出,为别人做事,却承受不起别人为他们做点什么,对他们好。
我们都知道,一般的人际关系,都是互惠互利型的,双方的能量是流动的。
当你总是占据付出者的角色,拒绝了能量向自己流动,实际上也是会损害关系的。
因为你会本能的觉得自己得到太少,抱怨自己活的太累。
但这个结果又是你自己潜意识之中的矛盾造成的。
这个矛盾就是付出和获取之间的矛盾。只允许自己付出,不允许自己获得。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呢?
这样的人大概分为四种类型
一、儿时被训化的结果
你只有通过付出,父母才会给你关注和喜爱。
而你想要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很吝啬,总是提出很多次,父母才会满足你的心愿。更多时候会拒绝你的要求。
所以在人际关系之中,你可能会为了博得别人的关注和喜爱,不断付出。
而你觉得别人是不会满足你的需求的,自然也不会去争取。
也有可能当别人满足你时,你会拒绝。别人对你好会让你觉得不熟悉、不舒服。
二、通过为别人付出获得价值感。
当你为别人付出时,你会产生一种很自豪的感觉,你会觉得别人会高看你一眼,你喜欢那种比别人强的感觉。
或许你还通过付出获得了一些人的赞美。
通常,当你处于较低的自尊时,你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让自己不那么自卑,算是一种自我补偿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种不好的事情。
接受别人的帮助意味着你很弱,而这种弱弱的感觉,是你不能接纳自己的部分。
所以你会因为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而拼命付出。
三、是一种反向形成机制
你内心是缺爱的、可怜的,特别渴望别人为你付出,照顾你,所以当你看到别人时,你认为别人和你一样渴望被照顾。
所以你就会过度为别人付出。好像别人得到照顾了,你也会好一样。
但是这样做,并没有解决你自己缺爱的问题,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而且当你自己需要帮助时,别人并没有像你照顾他们那样照顾你时,你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愤怒。
四、天性比较善良
我觉得有一些人天性确实是善良的,这种人不懂得爱护自己。
关注别人比自己多,考虑别人比自己多。
如果碰到那些同样善良的人,还好一些。
假如碰到那些索取性很强或者邪恶的人,就会成为被盘剥的对象,注定会受苦。
因为社会和人性的复杂,这类人命运一般都不会太好。
第四种类型对治策略:
艾默生说:你的善良需要带一点锋芒。
讲的就是我们的善良要用对地方,不要用自己的善良去助长别人的邪恶,凡事都要有底线。
超越了底线就要重新衡量关系,不要做一个盲目的烂好人。
要学会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同时学会识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前三种类型的人需要知道:
当一个人很富有时(精神和物质上都足够丰富),他的付出不会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活,那么这种行为是可行的。
但是这种生活策略却会让一个拮据的普通人活的越来越糟,越来越耗竭。
当你不能获得别人帮助,不能接受别人对你的好,而只做一些利他的行为,是对自己极大的不公平。
你要知道,普通人都会优先照顾自己的,他们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了多余的能力才去照顾别人。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非常有道理的。
而在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差不多是付出和获得基本持平的一种状态。有时候他们也会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好而不急着去回报。
所以你要学着先把自己照顾好。
如果你活的不快乐、生病了或者处于低谷期,把能量和精力收回来完善自己。
自爱不是自私,只有当你自己的心被爱填满时,才能溢出来给别人。
自我牺牲式的付出会让你越来越枯萎。
网友评论